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在京启动

2017-09-16 02:41:38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黄其正致辞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致辞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黄蓉 谷士欣):15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启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相关领导以及十几家中央网络媒体共同参与了此次启动仪式。

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此次活动, 以“非遗”为切入点和主题,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形势下,如何主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黄其正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众多精彩绝伦的中华“非遗”,成为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更成为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

黄其正强调,“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不断融通多媒体资源,在网上充分展现“非遗”之美、报道“非遗”之最,对于进一步唤起广大网民关注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日常实践着的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华民族持有、传承着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印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标识。”

陈通表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建立起遗产保护的广泛社会认同和深厚群众基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指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明确强调“在适当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并在“传播和媒体”一节中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包括“运用各种传媒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信息技术机构推动信息的互动交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正规传承途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鼓励针对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设计和制作互动式参与项目等。

朝戈金说,“在我国的《非遗法》和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中,也有含义相同的条款和精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通过各种有效恰当的手段,弘扬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当代生活中确保代际传承。”

据记者了解,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来自近百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及部分文化领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