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林卡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冀媛、郑安、秦胜瑞):到西藏旅游,人们不仅欣赏壮美的名山大川,也惊叹于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文物保护重要省区之一,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还有数千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西藏独树一帜的文物风貌,当地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抢救、预防、信息化整理等多种措施,力求让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让全球游客参观到鲜活的历史。
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红色山峰之上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城堡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被印在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熟知。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为了对布达拉宫进行有效保护,从2008年7月14日起,西藏自治区对布达拉宫实行游客限时限量制度,游客需要提前一天预订门票,并按指定参观时间参观。
每年夏天的旅游旺季,布达拉宫每天限流5000人,一票难求。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觉旦说,为了保护好这张西藏的名片,游客限时限量制度是既能保证游客参观又能保护文物的折衷办法,“这个问题我们也想了很多,但是布达拉宫本身摆在这儿,它的通道、楼梯、殿堂都很狭窄,因为下面都是木构件,人多了容易坍塌,所以我们对人数的控制也是通过测量得出的,是一个(使建筑)比较舒服的状态。因为木构件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状态来迎接第二天的客人,不然每天这样踩下去就成为了一种病态,容易坍塌。”
觉旦说,非常理解远道而来的游客争睹布达拉宫的心情,布达拉宫管理处也曾考虑过延长参观时间以方便游客,但科学监测结果显示,人员可以加班,文物不能加班。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那时的宫殿基本毁于战火,如今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是17世纪重建和不断扩建的,也已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风霜。记者看到,宫殿内地面有多处裂缝,墙体有空洞和脱落。觉旦说,政府对布达拉宫的保护高度重视,建国以来国家投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两次大的维修,“第一次是八九年到九四年,主要是对布达拉宫的抢救性保护,国家当时投资了五千五百万,这是当时国内文物保护方面最大的一次投资。九四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过了不到十年,零一年开始对布达拉宫进行了第二次维修,国家投资了两亿三千多万,主要对屋面、室内等进行了维修。布达拉宫因为有几百年的历史,作为基础的石砌墙的泥土流失很严重,这也跟这些年西藏周边地震频繁有关,给布达拉宫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所以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修缮基础和屋面漏雨情况。”
抢救性保护“修旧如旧”的同时,布达拉宫还注重预防性保护。布达拉宫管理处觉旦副处长说,文物保护手段不断升级,运用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方式,“原来布达拉宫主要是传统保护,也就是哪个地方坏了、塌了、漏雨了,我们看见了以后才去修。五年前我们开始采取一些科技保护措施,做了布达拉宫的结构监测。第一期结构监测主要是木构件这一块,因为布达拉宫人流量大,木构件的损伤很大,所以我们通过监测数据说话,现在我们旺季每天限流五千人,也是通过监测数据得出来的。我们现在采用了一些科技的手段,除了监测以外,正在研究如何灌浆、防水。我们下一步要完成精准测绘,将布达拉宫的每个通道、每个房间、每个部位都测出来,准确掌握裂缝、下沉等情况,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将由被动转为主动,定期对比一下裂缝、损伤和病态情况,可以提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维修。”
抢救和预防并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分析、整理、展示,这些做法已经在西藏文物保护中普及开来。与布达拉宫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意为“宝贝园林”,始建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绿树成荫、植物多样、建筑别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一个。
罗布林卡管理处处长拉巴次仁介绍说,罗布林卡的保护、发展、管理、利用,历来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有了从中央到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文物保护措施与时俱进,“近几年我们通过国家专项基金申请的渠道对文物进行了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罗布林卡建立了西藏首个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由国家投资一千万做了监测预警项目。我们的监测中心涵盖了文物的建筑、壁画,还有园内的植被、水资源、票务、游客的流量等等大环境的监测,而不是监测某个单一的数据。”
拉巴次仁说,罗布林卡除建筑物外有文物3万余件,大部分是唐卡、佛像、经书,门类齐全,价值很高,因为西藏气候干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物保存较好,最大的担心是经书的保护,如果温湿度不合适的话,经书容易掉皮。他说,进行科学监测就是要把可能发生的损坏降到最低。监测中心对佛像、经书、唐卡等不同门类的文物根据相应的标准分类监测,并据此调整适宜的保护环境。同时,监测中心具备四通八达的触角,可以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有区别的保护,“我们建了一个监测平台,在各个文物比较集中的部位,如仓库、宫殿,安装了传感器和温湿度监测器,并在室外建设了三十多个广播站,它们监测到的数据传送到平台,由平台统计和分析文物目前的状况,如壁画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是否过干或过湿,都能监测得到。”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防患于未然是其中最事半功倍的保护措施。2015年11月,《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份自治区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使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更加严格的法治化轨道。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觉旦说,“(条例内容主要是针对)布达拉宫的周边环境,周边不能盖高楼大厦,以及关于保护区、绝对保护区和控制保护地带,对布达拉宫的商业活动也做了很详细的规定。这也是全自治区第一次出台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在我们的保护区范围之内,对环境的改造都必须经过我们的允许,对布达拉宫周边进行了预防性的保护。”
除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大昭寺、罗布林卡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西藏已登记的各类文物点共有4277处。五年来,西藏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发掘传统工艺的传承,文物保护呈现出项目启动多、投资规模大、辐射面广、延伸面远、文物安全扎实的局面。
西藏宝贵的历史文物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罗布林卡管理处拉巴次仁处长说,敦煌莫高窟通过虚拟现实、高清动画和体感游戏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将藏在洞窟中的艺术瑰宝“情景再现”,为同行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罗布林卡也启动了数字化整理展示工作,“数字化是文物工作将来的一个趋势。下一步我们先把一个宫殿作为试点,然后再将两千多平米的壁画全部数字化。将来不仅壁画要数字化,整个建筑也要数字化,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将整个罗布林卡再现。试点工作年底就开工。下一步整个宫殿园林三十六万平方米将全部数字化。”
布达拉宫管理处的觉旦也表示,布达拉宫也有此打算,这对于广大的海内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来说,不啻于一个巨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