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吴秀波以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我们来了》第二季哈尔滨站的开场,也唱出了东北人民骨子里的硬气和热血。来到哈尔滨,《我们来了》的嘉宾们在“黑土地”漫说东北,在民俗村体验关东民俗,在镜头前一展东北人民的生活情趣。
面塑剪纸 传承民间艺术
位于哈尔滨的关东民俗村,是一处展现老东北人特有的生活饮食文化和各种时代的印记的餐厅。它一出现在镜头面前,氛围便喜庆起来。载满农产品的三轮车、红红绿绿的大花衣……这些元素无不散发着东北的爽朗魅力。
东北的面塑艺术也有它的独特魅力。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史作玺是黑龙江省史家面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他告诉吴秀波:“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捏面人出身的,到我这一代是第五代了。我从13岁开始就制作面塑,现在40多年了。”那些彩色面团在他手里仿佛活了过来,随意拿捏几下,立即就有了形状,看得大家目瞪口呆。史老师更是制作了一套活灵活现的嘉宾形象的面人送给嘉宾们。几十年对于面塑的坚持和传承,造就了呈现在嘉宾眼前形形色色的面人形象。
同面塑一样,剪纸也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艺术。汪涵在看到桌上的大红剪纸时介绍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贴窗花,窗花就是剪纸艺术。”在东北的冬天,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红色的窗花与白色的雪交相辉映,那是春节最温暖的风景。蒋欣盘腿坐在炕上,一边剪纸,一边唱起应景的歌曲,俨然一个东北大姑娘。就剪纸艺术的南北区别来说,南方更注重线条,北方更注重面,东北的剪纸像北方的汉子,风格比较粗犷,通常喜欢剪鱼和鸡的图案,代表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受到这里浓厚的剪纸艺术感染,嘉宾们都拿出了最好的作品,不能不说从人到作品都是美的享受。
说食跳唱 尽显生活情趣
东北秧歌、东北快板、东北美食,是艺术,更是生活,它们的融合才能一起构成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情趣。在哈尔滨有一种当地原农村才有的美食,就是用木柈子烧火,用铁锅加工,可以炖鱼、炖大鹅、炖小鸡,在炖以上这些食材时,可以加上各种蔬菜一起炖,被称为“铁锅炖”。《我们来了》第二季的嘉宾们就有幸被邀请吃大炖锅、看表演。布置得红红火火的圆桌上放有三个“实诚”的大铁锅,一条肥美的大草鱼、一盆鸡肉、一盆大鹅被一次性放入锅中,众人纷纷感叹食材的丰厚扎实。而等待食物煮熟的空隙是嘉宾们欣赏东北特色表演的好时候。
大多数人“沉迷”于东北话的喜感,“大碴子味”一出来,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此次表演打头阵的便是民间艺人大辉带来的快板,他以夸张的表达方式和机敏的反应将东北话的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出场时作出闻味的动作,调侃汪涵“我咋闻到一股老坛酸菜味儿呢”,让所有人都忍俊不禁,汪涵队长更是用“涵式”东北话与大辉对话起来,喜感十足。 在小小的关东民俗村,嘉宾们不仅听了东北特色快板,更是欣赏了闻名全国的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起源于农耕生活,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了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一群“大妹子”在镜头前挥动红绸,跳起秧歌舞步,配上“大姑娘美的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的音乐,十分喜庆热闹。宋茜、唐艺昕、沈梦辰也穿上碎花袄加入其中“群魔乱舞”,虽然唐艺昕被陈妍希吐槽像广播体操,但是大家也满怀热情、卖力演出。蒋欣虽然没下场跳舞,却化身东北“大妹子”,一起唱着,各位嘉宾对于东北大秧歌的喜爱溢于言表。
生活与艺术,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东北人民在繁忙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找寻着乐趣。面塑、剪纸、秧歌、铁锅炖这些凝聚着乐观爽朗气质的文化是东北人民的礼物。《我们来了》此次能够走进东北,了解民俗文化,传递东北人民的乐观精神,是节目的荣幸,也是观众的幸运。9月15日晚20:20,湖南卫视韩后919《我们来了》哈尔滨站精彩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