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雇佣大量工人除草
揉茶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规模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邓颖平):位于江西东北部的浮梁县自古就是茶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见浮梁作为产茶区的历史地位。如今,以浮梁贡茶叶有限公司为代表推出的生态有机茶,不仅推动了浮梁县茶业升级,也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
9月初的浮梁天气依旧炎热,走进“浮梁贡”的有机生态茶园,十多位村民正在用锄头锄草,另外一组村民正在用采茶机收割茶叶。“浮梁贡”总经理计景清告诉记者,有机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雇佣大量工人除草,“我们3000多亩茶园,一年打一次除草剂的话,茶园又漂亮,只要10万块钱就够了。我们(雇人)在茶园里锄草,一锄头一锄头挖的话,一年要100多万。这成本要大很多。”
“浮梁贡”是计景清和家人在2006年创立的品牌。那一年,已经50岁的计景清因工作调整内退。“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不可能像同村的年轻人那样外出打工,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以前在农科站工作积累的经验,发展现代农业。一开始他先租下了500亩荒废的茶园,“当时签租约时,村委会是不要我的钱的。后来那500亩,我们还是给了钱,一年给一万块钱租金。现在我们要给当地十几万块钱的租金,(因为)后来慢慢扩大,慢慢把土地流转过来,我们把租金给老百姓,一亩荒地每年60块钱。”
在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帮助下,计景清从创业之初就选择了有机茶,把3000多亩茶园打造成生态茶园。目前,茶园已被环保部确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产品也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
计景清告诉记者,现代农业必须依靠规模经营,通过规范的管理,控制好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他还在茶园里修建了一些凉亭,为发展茶园观光做准备。
“浮梁贡”能够有如今的规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十多年打拼的积累。头发灰白的计景清至今仍然每天满负荷工作,不是在茶园里管理生产,就是在外地甚至国外跑订单。举着自家的红茶,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凭借新的发酵技术,红茶的苦味已经基本去除,入口的时候,只会感受茶汤的温润和淡淡的回甘,“2007年,做第一栋厂房的时候,我们卖了家里的一栋三层楼的房子。当时我老婆不允许我卖,哭了好几次,那是我们夫妻俩一生的积蓄,但是我还是坚决地把它卖了。后来建了厂房没有设备,我又把以前县里分给我的一套房子卖掉了。”
体会过创业艰辛的计景清,现在也愿意将自己的收获回馈给百姓。浮梁县茶业局副局长徐兆明告诉记者,浮梁地区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并不多,以“浮梁贡”为代表的茶园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农民也因此有了新的经济来源,“因为茶产业链包括种茶、采茶、制茶,用工强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比如‘浮梁贡’,它每年固定工就有一百多人,还临时聘用一些地方上的劳务。初步估算一下,采茶季的话,多的时候要雇三百多人。”
在采茶季里,“浮梁贡”雇佣的短期工中不乏当地的贫困户或残疾人,“浮梁贡”都给予相对宽厚的待遇。计景清说,“季节工里的困难户,(有些人)劳动能力要差一些,正常的是100块钱一天(的工钱),我们也给他100块钱。”
对于茶园未来的发展,计景清也有一丝担忧。他认为,有机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缺少具备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于是,计景清通过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方式,为“浮梁贡”培养茶业的专门人才,“我们已经结了个‘对子’,在婺源茶校,(孩子)明年就要毕业了。他是学有机茶,整个质量体系,制作流程。他家里很困难,我们是从(大学)一年级就资助他的。”
今天,茶叶依然是浮梁县的一大特产。根据浮梁县茶叶局2017年9月提供的数据,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从业人员5.5万人,茶农人均涉茶年收入8300多元。以“浮梁贡”为代表的有机茶基地已成为该县茶业的发展方向。而在计景清看来,作为产茶区,浮梁的名气无法和唐代的顶峰时期相比。身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茶乡的浮梁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特别是新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浮梁人的努力,用有机茶传承制茶业的千年历史,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