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乡村校长是一首诗,带我们去到远方

2017-09-12 08:33:2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欢快的节奏,上下翻腾的红绸,奔放洒脱的舞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参与。在赵银凤的发动下,家长和村民骨干们成立了老年协会、妇女学校、家长学校……学校成为整个村庄的文化中心。每逢佳节,大家纷纷自发编排各类文艺表演活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充实的笑容。

12载春去秋来,赵银凤——一个当初只有12个学生的教学点负责人,不仅保住了面临撤校威胁的学校,而且将破败的村小发展为143个学生的绿色校园,并把整个村庄的828个村民纳入到教育的大树之下,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王木良:泸沽湖畔,围墙之外,是告别贫困的梦想

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的木垮村,有150户人家,900多人,95%以上为纳西族。民办的达祖小学就位于山脚下,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泸沽湖方圆几百公里之内,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为贫困学子提供资助的公益平台。

“80后”校长、纳西族汉子王木良,不仅把自己的学生们培养成了巴东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把自建的生态农场型学校做成了众人艳羡的“世外桃源”,还千方百计找资源,在12年间,为周边8个县25个乡镇的2000多名初高中生争取到了资助。

2005年,因“撤点并校”消失了五年的达祖小学在爱心人士李南阳老先生的资助下复建。“当时,李南阳老先生对我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出点力?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王木良说。从那时起,作为村里仅有的几个有文化的人,高中学历的王木良从一名木工,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

作为纳西族聚居村,古老的东巴文化源远流长。王木良意识到保护文化的紧迫性,在教学中开设了纳西族东巴文化课,并列为主课;并在每周五的晚上,面向所有村民开设东巴文化成人夜校班,“村里所有关于文化习俗传承的工作,都是学校在带头在做”。

达祖小学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农场。2012年,学校获得了央视评选的“最美乡村教师团队奖”,拿到了20万元奖金。由于没有财政拨款,达祖小学的所有费用全靠自筹,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把这笔钱拿来承包农场,在社会爱心捐赠之外,挣钱补贴学校开支。于是,学校租了20亩地,春天饲养动物,秋天采野菌,逢年过节还要开发骑马、野营、烧烤等项目。 “我们多挣点钱,就可以多资助点贫困学生。”王木良说。如今,达祖小学自然生态农场,不仅成为日常教学、知识分享和村民活动中心,更为村民和学校的自给自足创造了收入。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