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乡村校长是一首诗,带我们去到远方

2017-09-12 08:33:2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同样让嘎松关心着。牧区的孩子们没有卫生习惯,头发上经常爬满虱子,嘎松就一点点地纠正,“每个进入学校的孩子都先理发,培养他们定期洗头的习惯。我们还引进了健康教育课件,提供单独的教室和热水给女孩子们做个人清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嘎松来之前,学生们上完厕所后用石头草草了事,他知道后就在办公室准备足够的卫生厕纸,教会他们使用。

由于夫妻长期分居,2013年嘎松曾申请工作调动,但是没有被批准。事后,他才知道,是村委会给教育局打报告,说家长们写联名信要求不让他离开。从此之后,嘎松再没有提过离开,“家长们看得起我,信任我,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赵银凤:渤海之滨,秧歌舞中,是改变乡村的执着

2005年,当赵银凤被分配到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小学时,只有28岁,女儿刚刚4岁。当时的大森店村小,在撤点并校中只剩下12个学生,唯一一名老师也到了退休年龄。

“刚到那儿的时候,校园破败不堪,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高高低低,学生的年龄也参差不齐。但是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我内心一阵心疼,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 赵银凤说。

赵银凤创造的乡村变化之路,是用双脚踏出来的。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她发现,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森店村,家长们并没有培养孩子的意识。“他们几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没事的时候只知道打麻将聊闲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她同时发现,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有5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长辈几乎不过问任何有关学习的事情。

于是,她在改变孩子的同时,也努力改变着家长,改变着每一个村民的面貌。“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去田间地头绘画写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举办亲子实践活动,增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还邀请乡土艺人给村民讲授艺术课程,把村民带到课堂,把课堂带进村庄。” 赵银凤对记者说。

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让赵银凤的教育理念更加“水到渠成”。满族秧歌,是在大森店村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曾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然拥有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赵银凤决定,要把秧歌舞传承下去。她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先带领一批年龄相仿的学生家长扭起秧歌。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