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拨亮烛照乡村的文明灯火

2017-09-12 08:28:3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拨亮烛照乡村的文明灯火(人民时评)

乡村学校联结成覆盖中国乡村的文明之网,隐藏在山河深处的中国梦,便更有可能走向灿烂

云南横断山脉有一所芥豆之微的村小——临沧市云县大寨镇箐门口小学。校长罗恒忠在那里远离喧嚣,默默耕耘,不但让学生的成绩从全镇倒数第一跃升为全镇前三,更成了贫困村的文明灯火,微弱且顽强,润物无声地改变了这个以彝族和白族为主的穷村面貌。

一所小学,成了小村文化中心、文明源头,撬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成为资源调配的纽带。学生带动家长,绿化了小村,推广药材种植形成了特色产业;硬化了通向小学的泥泞土路;组织了村里的“春晚”;让悲观的残疾人来教孩子们唱欢乐的歌……罗恒忠为我们呈现出乡村教育春风化雨的惊人能量。

我国乡村曾经历将学生向县乡中心学校集中的调整过程,虽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意义,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势头。有鉴于此,教育部申明,以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为重要前提,这使众多像罗恒忠一样的乡村教师们有了用武之地,也留住了一盏盏烛照乡村、传承文明的教育之灯。

罗恒忠的背后,有中国先贤的智慧支撑。两千多年前,董仲舒为汉武帝献上国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让设于乡村的学校起到教化乡邑的功用。教育立国是力挺中华文明屹立千年而不倒的重要力量之一。

陶行知更是身体力行,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他给乡村教师设定三个条件: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希望他们能做到“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

这样的思想,在近年来一系列乡村学校的社会共建中得以承扬。这些活动让罗恒忠等走到前台,他们的故事因此被人们热切关注。如果中国有一万个、甚至十万个“罗恒忠”,让乡村学校联结成覆盖中国乡村的文明之网,不但能疗愈困惑乡村已久的空心病,更能让乡村教育成为维系农村道德秩序、保存文明火种、维护乡村稳定的精神家园。

当然,光有民间努力还远远不够。两年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乡村师资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这给举步维艰的乡村教育下了一场及时雨。眼下,由政府牵头的巩固并改善乡村教育的政策迭出,乡村教师待遇大幅提高,多种方式鼓励城市富余人才资源向乡村教育流动,都足以让人欣慰。

罗恒忠等乡村教师们的实践,具有可贵的导向意义。如果对他们的选拔使用,有更灵活的激励政策;对边远地区乡村学校在基层管理甚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更明确的界定;对通过乡村教育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更通畅的渠道——也许,隐藏在山河深处的中国梦,便更有可能走向灿烂。

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且让这盏灯拨得更亮,照得更远。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