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琳琳(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
关于英语的自主学习问题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如果说学诗的功夫在诗外,那么学英语的功夫则在课外。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如果不能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应用它,而是仅仅依靠那短短的几堂课程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自主学习,其本质内涵就是: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自己监控学习的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可以说,一个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反映了其学习能力,还反映了自律和自理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密切相关。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要完成的绝不仅仅是一门英语课程,也不局限于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而是要教授学生一个终身学习的技能。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离开课堂踏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相反,它是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学习的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计划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延长学习时间,把知识学习转化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应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按照心理学观点,驱动一个人行为的是其动机。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需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就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首先,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密切关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时间、学习效能和最终学习效果。我们对100余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成就动机,比如增加读研机会、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奖学金等;第二类是兴趣动机,比如享受快乐学习的体验、享受阅读乐趣等;第三类是责任动机,比如希望对得起父母,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义务等。不管哪种动机,我们看到的积极结果是,学生并非像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缺乏学习的意愿或者不爱学习。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自己能够学好英语的。那么作为老师,就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有的放矢进行激励,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我们还要思考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既然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越学越被动,越学越乏味了呢?
这是因为学习动机是一回事,但是动机能够推动学生坚持学习多长时间,却是另外一回事。通常来说,随着学习的进行和持续,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能否坚持长时间的自主学习,其背后的力量将会从动机转移到意志力。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还以英语学习为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习惯把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四级、六级、雅思、托福等考试上,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根本是交际能力。
因此,英语老师要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偏见,强调语言学习的特殊性,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英语的应用和训练,鼓励其大胆地去听和说。
明确了学习动机,坚定了学习信念,接下来还需要做第三步,那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但是最了解学生“所好”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推动他去兴致勃勃地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辛苦学”变为“快乐学”。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一起挖掘兴趣点,做到因需施教;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与交流氛围,做到因地施教;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因时施教。
因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要转变角色,老师也需要重新定位。老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主讲者,而是管理者和辅导者。这是第四个关键问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业。当然,这绝不是要全盘否定教师参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相反,这要求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更好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安排衔接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要知道,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由他人支配转为自我负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具有优秀经验的总导演,设计剧本和规划场景,帮助学生揣摩角色,支持他们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以完成自我使命为目标的学习者。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