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心,为祖国澎湃]卢海龙:熊熊火焰点燃报国壮志

2017-09-10 09:57:3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当年,为了梦想闯荡彼岸,如今,为了梦想回归故土。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这些学成归国的优秀海外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殊力量。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心,为祖国澎湃》,今天推出《卢海龙:熊熊火焰点燃报国壮志》。

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马喆)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5月18日,一团蓝色的火焰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的钻井勘探平台上被成功点燃,它宣告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开采。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是卢海龙,他同时是国家“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

“我是试采的首席科学家,主要是从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支持,总的来说比较顺利,可以说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因为试采之前他们觉得可能是很困难的,当然试采过程中也不是很容易,也是很累的。”卢海龙告诉记者今年的试采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到数据解释这方面的工作。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具有热值高,污染小,资源量丰富等特点,但是将天然气水合物从上千米深度的海底稳定地采集出来并非易事。卢海龙和他的同事采用“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等各种创新方法,将蕴藏在海底的“冰块”点燃成海面上熊熊燃烧的火焰。

卢海龙说,“工业化以来,能源开发,比如石油、天然气,页岩气也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先开发成功的,然后咱们再用他们的技术。但是天然气水合物的研发和国外的差别并不大。这次试采之后,可以说我们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从国家科技角度讲,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截至7月9日,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连续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试采时长世界最长,总产气量也是全球最多,获得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卢海龙介绍,这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后续的开发奠定基础。“咱们的能源,一半以上的石油、天然气都要靠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天然气水合物在咱们中国的南海有大量的存在,如果能够实现商业化、工业化产业化开发,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能源保障上,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对咱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国家现在开始研发这种技术,这是一种技术储备。”

卢海龙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1991年他赴日留学,此后,卢海龙先后在日本石油公团、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2014年,在海外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卢海龙通过“千人计划”回到国内。回国前,有国外企业希望聘请他,但是个人志向、祖国的需要,最终促成卢海龙再次回到三十年前曾经求学的北京大学,回到国内从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研究。卢海龙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回来的决定无疑是对的。“千人计划大家在海外也关注,因为很多人实际上都是有回国的考虑,千人计划是原因之一。我个人来讲,觉得这方面的研究挺有意义的,而且很感兴趣,正好国内对这方面支持力度很大,也能满足国家的需要,我在国外的经验和知识对项目也是有帮助的。回来之后是不错的,做成了这么大的项目。”

采访中,卢海龙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正像党中央、国务院在试采成功贺电中所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卢海龙正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在为天然气水合物真正实现产业化开发做着努力。“咱们的南海很大,所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勘查工作,把资源量、分布搞得更清楚一些。后续中国可能还会进行第二次试采开发,在这次数据解释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加上研发一些新的技术,以后进行第二次试采。”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