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贩卖嘻哈——Hiphop在中国,沉浮三十年

2017-09-09 11:16:4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夏天,《中国有嘻哈》 火了。

年轻人津津乐道着Freestyle,穿超宽松潮牌T恤、文大花臂,戴棒球帽、扎脏辫、挂金链,走路要踩着耳机里Hiphop的鼓点,打着响指比出手势,走出一股“全世界我最酷”的气势。打招呼是击掌心掌背撞拳撞肩,嘴里说着“Cool cool”和“Hey what’s up man?”拍照要向斜上同一方向举起双臂挡住脸……

上一辈人却大多不以为意。总归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是Hiphop文化第一次在中国掀起热潮。事实上,中国最早一代受Hiphop影响的人们如今已四五十岁,只是当年的街头茬舞者大多早已成家生子,无处安放的荷尔蒙随年岁褪去,傲气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消磨,张扬一时的年轻时光堆放在沉默里。

它曾拯救人。在选择稀少的年代,以街头艺术与商业的形式,Hiphop为放弃学业的少年另辟了一条蹊径。与摇滚或朋克大肆标榜的反叛不同,Hiphop的基因里恐怕就流着商业的血脉,作为从贫民窟黑人区发源的街头文化,生存的基本欲望驱动着它的发展。它也因此包容,叫嚣欲望或者针砭现实,鼓吹帮派习性或者呼唤爱与和平都可以是它的模样。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纽约布朗克斯,到2017年的中国大陆,Hiphop文化漂洋过海,低谷有时,兴盛有时,随时代自我更新换血。毫无疑问,就在当下,因为一档剧情式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国内资本对它的关注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但任何流行背后,几乎都值得警惕:究竟是什么力量,裹挟起了这波来势汹汹的浪头?借势涌起的,真的是Hiphop文化吗,抑或只是这个美丽新世界披着亚文化的外衣自我复制的幌子?

中国独立音乐人小老虎在采访结束后挑战即兴freestyle,规则是在歌词中出现关键词“人物、云朵、罪恶”

1987 霹雳舞旋风

◇◆◇

那是1987年的中国。大街小巷,年轻人跳着奇怪的动作,脚下“踩单车”,手上“擦玻璃”,双臂呈波浪状抖动,模仿电流通过身体,一人从另一人裆下潇洒酷炫地快速钻过去。露指霹雳手套,高帮回力帆布鞋,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要用最鲜艳、大红大绿的颜色,做成最与众不同的款式,小皮坎肩带铆钉,戴耳坠,烫头,绑发带。

那是1987年的内地电影院。人们看着看着,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漆漆的狭窄过道或银幕前的空地上,跟着节奏感强烈的配乐鼓点律动着身体,模仿电影里的动作跳舞。电影里的舞蹈评委问主人公“你是谁”,银幕外的观众一齐回答:“旋风——街头舞蹈家!”

那是译制片《霹雳舞》(Breakin’)盛行的一年。经历了1987的王波今年快四十了,亮晃晃一顶蓝色棒球帽反扣,长溜溜一串佛珠项链,蓝色粗框墨镜搁一旁,皮肤坑洼。初中揍他的那群孩子早结婚生子和别个大人没两样,“丫看我这样都惊了,你怎么还跟小孩儿似的?”说后半句的时候,他身子前倾,双手趴在桌边,瞪大了眼睛摇头晃脑地模仿惊了的语气,转瞬放松哈哈大笑。

混迹于早年北京Hiphop圈的人,几乎不可能不知道王波——隐藏乐队成员,头三届Iron Mic比赛冠军, 90年代末北京最早的Hiphop派对Section 6组织者。但这顶“中国Hiphop说唱元老”的帽子不好戴。以前不觉得,现在《中国有嘻哈》一火,十几个采访找上来,加上各种趁热组织的活动,有时焦头烂额到把约好的采访忘个一干二净。见到他是约定时间的两小时之后,他已连续十天、每天只睡三小时。

  王波 图 / 受访者提供

但他还是勤勤恳恳地赴约,把同样的经历和观点翻来倒去地重复,描摹画面和细节,极有耐心。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告诉大家Hiphop文化曾怎样把艺术和创造性带进了年轻人的生活,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他会礼貌又不屑地告诉你,“如果你们文章是说那个叫什么中国嘻哈,我不属于嘻哈的范围啊。”

没经历过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中国街头早就流行过“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景象。那时候天很蓝,隆福寺一条街所有广告牌都是竖着的,修鞋补鞋的、电影院、游戏厅、发廊,最大的广告牌比树还高,四个大字,“黑妹牙膏”。1987年,王波8岁,打小成绩不好,正是上房揭瓦的年纪,蹲人家房顶上学抽烟装酷,但除了偷葡萄石榴倒也没干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坏事。直到在电影院看了《霹雳舞》,整个人跟电击了似的,那感觉没法说,总之是,好像突然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他十来岁的哥哥姐姐们开始在街头跳舞。一开始是茬舞,比谁跳得像,有时跳着跳着就打起来,一如电影里的情节。在美国,霹雳舞最早确实是帮派间互相挑衅的仪式,也是早期Hiphop文化的核心;但在中国,在娱乐选项稀缺的年代,打架有时算是一种娱乐项目。王波年纪小,就跟着在一边看,着迷了每天一路跟着跳得最神的大哥哥回家,不敢上去说话,就这么跟了一俩礼拜。

当时,还没人知道那就是Hiphop,准确地说,是Hiphop文化的一部分。有关Hiphop文化的纪录片《风格战争》(Style Wars)里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初纽约布朗克斯区类似的街头景象。尽管是一部以纽约街头涂鸦为主体的纪录片,但镜头也匀给了黑人孩子们的街头篮球、街舞和说唱——玩这些的年轻人是同一拨,想深入了解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忽略其他。

但在1987年的中国,8岁的王波与说唱音乐之间还隔着6年的距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