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聚一高”抓落实
苏州人社在行动
作为与各行各业紧密关联的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助推城市转型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通过创新进行快速升级。近年来,以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立为契机,苏州不断探索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服务模式,赋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服务人才开发配置、挖掘就业岗位方面的主渠道功能,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业务范畴,突出各类人才的创新供给,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不管是劳务派遣还是猎头招聘,为本地企业寻找各层次人才,是传统人力资源企业的主要运营方式。近年来受到国内人力资源布局调整、创业带动就业以及新一代就业者思维转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以‘跨区域劳务输出’为主的人力资源服务,从产业需求上来看,已和苏州这样处在转型深水区的城市越来越不匹配。”苏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智能制造,是苏州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一个生动体现,这带来的是企业对用人模式转变的呼唤更加强烈。“以劳务派遣型公司为例,对用工单位的依赖程度较高,比如用工主体今年订单增加,为之服务的派遣公司生意就好做,但如今同样面临招工难;相反,如果用工企业业绩下滑或者转向智能化生产,这类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人说。
面对行业风险和转型压力,不少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始对传统业务进行剥离,创新供给更为专业和精准的服务产品。
“我们以前的业务重点主要放在职校学生的跨区域实习上,但近年来我们发现,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专业上的不对口、操作经验的不足等因素造成学生不满意、企业不满意、学校不满意的多方不满意状态,这种人力资源的配置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对我们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在位于吴江的连通人力资源集团内,江苏连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鹏飞向记者介绍,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公司近年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在全国50多所高职院校设置教学站,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从新生入手,定向共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先后成立通讯定向专业、银行定向专业、电商定向专业,目前已向各类企业输送数千名专业型人才。
连通集团所在的吴江人力资源产业园,正是全国地级市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苏州八个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已集聚企业340多家,人力资源机构63家,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占比数,已由原来的40%上升到70%。
“原本以提供劳务派遣、职业介绍、招聘服务等低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为主的企业占比逐步缩小,而以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比重逐步提高,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技术和方式的创新,加快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苏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内企业已有30%以上完成了国内布点,70%完成省内布点,转型带来的成效,正在通过走出去被更大市场认可而逐步呈现。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进驻产业园区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企业品牌价值的整体提升,特别是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讲,能进来就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保障,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向客户推广起来也更为自己加分。”苏州德达人才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侣东由衷地说,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要经过层层筛选,按照一定行业标准进行选择,公司通过两年的努力才正式得以进驻园区。经过三年多努力,公司目前已成功布局宁波、济南、成都等多家公司,营收实现连年翻番,今年预计将达到600万元。
人才是创新资源的核心要素,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始思考,如何让本产业和其他产业实现相互促进,实现更大发展。
“就从猎聘来看,它被人们戏称为‘挖墙脚’,但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合理配置。”金色未来人力资源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朱欣伟说,如果一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已无法给出更具优势的条件留住人才,那么让这样的人才到合适的企业和岗位,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层面来看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这家从苏州本土发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近年来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环保产业等领域的中高端人才猎聘,不仅为苏州和国内其他城市转型提供大量智力资源,其自身也在去年成为苏州第一家成功挂牌新三板的人力资源企业。而在转型的道路上,金色未来还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分析来评估其发展状况,择优进行项目投资,这样打通人才链和资本链 “双链结合”的模式,也为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
而与金色未来不同,在吴江人力资源产业园,同样是从本土成长起来的文鼎集团,则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创新,在打响自己的品牌的同时促进客户企业的转型。“我们通过政策研究,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惠,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使用、社会保障等成本,让企业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当中。”苏州文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杨燕菲说。
城市转型倒逼人力资源服务业升级,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裂变”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这样的“双相互促”已成为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常态。截至目前,苏州全市经各级人社部门办理行政许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7万人,产业规模超过573亿元,全年提供服务外包超过27万人,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一条既具内在活力、又具转型“催化功能”的人才服务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盛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