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英法两军应该交互掩护,前线的法军一直坚持到5月29日才开始向后撤。5月31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向法国盟友承诺,英军剩余部队将组成后卫部队,确保法军主力的撤离。但现实却是,当德国坦克逼近敦刻尔克滩头时,最后一批英军部队于6月2日夜间登上船只撤离法国,包围圈里只剩下数万法国军队。总算英国还保留了最后一丝绅士风度,6月3日,英国海军组织了最后的撤离行动,约2.6万名法军得以乘船离开,但仍有数以万计的法军走投无路,被迫向德军投降。
尽管英国人将敦刻尔克大撤退看作重大胜利,但这次行动却严重伤害了英法之间的感情。英国人声称早就通知法军具备与英军相同的撤离权利,只是魏刚推迟到5月29日才正式下达撤退令。但法国人普遍认为,正是英国人自私地只顾自己,陷盟友于险地。诺兰的《敦刻尔克》所引发的争执,其实仍是两国对这次撤退行动看法分歧的延续。但不管如何,法国人眼中的英军背叛行为,为法国贝当政府和魏刚后来主张的对德和谈提供了借口。法国民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英国主导的盟军抵抗行动态度消极。甚至戴高乐最初在伦敦高举“自由法国”旗帜,呼吁法国人继续抵抗时,应者寥寥,滞留英国的数万法国人中只有1400人愿意加入。
还应该提及的是那些从敦刻尔克撤出的法军。这些部队共约14万人,但绝大部分都在随后几周内返回法国继续作战,直到6月22日法国投降。最后从敦刻尔克撤出并留在英国的法军只有约3000人。这也难怪法国人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感冒——毕竟真正借此逃离纳粹魔掌的是英军主力,法军在遭遇盟友背叛后,最终依然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