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第952期封面文章《敦刻尔克 诺兰的战争 生存与正义》中写道: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来不是一场胜利,它只是一次体面的失败,一次成功的逃亡。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从一开始就清楚这场撤退的性质,也从未试图在《敦刻尔克》中美化它。
这是诺兰对战争片的价值取向,他克制自己去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谨慎地呈示普通人的战争和生存的正义。
这样的解读方式也曾出现在众多经典战争片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一场戏中就制造了尸横遍野的场面,战场上无所不能的上尉约翰·米勒并非天生的军人,和平年代,他只是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匠。战争改变了他,因为他要活下来。还有那位想在战争中锻炼自己的下士厄本,当炮火在耳边响起,他吓得站不起来,任敌人从自己眼前溜走。
李安在他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达。那群草木皆兵的年轻人努力学着大人的模样,他们已经与平凡世界格格不入。
这些经典电影都在试图告诉我们真相,战场上从来没有无畏的英雄,炮火之下,更多的是人的无助和悲凉,绝望中的勇气。
战争就是一部惊悚片,这或许就是诺兰和对生命心怀敬畏的人对战争最恰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