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报道,“你们在国内就是一群学渣,但是因为家里有钱,就被父母送出国接受好的教育,我觉得你们是群白痴,应该滚回中国……”日前,新西兰奥克兰一名华人学生爆料,称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破口大骂,其中不乏对华人的歧视言辞。身为一名移民学生,这样的事情让他觉得不安甚至是恐惧。
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身在异乡的你、我、他、她,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歧视面前,又该如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
华人学生:
老师骂我们学渣白痴,应该滚回中国
为什么老师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出言不逊?
这名学生及其家长告诉记者,日前这名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有的华人学生因为英文不够好,没有完全听懂老师说的话。此时,英文稍好点的同学就解释翻译给他们听。但老师看到却生气了,认为他们是在聊天不专心上课,并开口责骂学生是“白痴(idiot)”,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发飙,“你们在国内就是一群学渣,但是因为家里有钱,就被父母送出国接受好的教育,我觉得你们是群白痴,应该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
在网上,其他几位奥克兰小留学生的家长,也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在不同时间发生的类似事件。
这名家长说,老师这种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她认为,陪读家长在新西兰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语言等问题,在异国他乡遇上这样的事情都会选择忍气吞声。但她个人觉得,作为家长有义务为孩子传递一个正确的观念——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任何种族歧视。
因此在事件发生后,这名家长选择了向校方投诉,要求学校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孩子和家长道歉。
校方回应:
已与投诉者家庭见面沟通 家长已撤销投诉
对于这起涉嫌种族歧视的校园事件,先驱报中文网也与涉事学校取得了联系。该学校的校长回应称,已经与当事人家庭见面沟通,目前问题已经解决,家长也已撤销了投诉。
这名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已经为老师的失当行为进行道歉,并且很乐意聆听家长的建议,也感谢家长反应孩子在学校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家长表示,校方保证今后将加强管理,面对日益增长的中国留学生,将加强对老师沟通上的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新西兰国际留学生:
中国学生数量猛增
今年6月,新西兰政府发布了《新西兰国际留学生报告》,指出国际留学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了6%。其中,中小学留学生的数量从2015年的17,927人增加到19,302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和初中年龄段,中国留学生的数量猛增71%,高中年龄段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也增加了36%。
随着中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多,种族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新西兰这个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任何种族歧视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成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要完全适应海外生活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小留学生?他们到新西兰,不仅要适应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还要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与不同族裔不同国家的人一起上课学习等。由于文化差异和偏见,留学生还可能面临各种或隐约晦涩、或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
作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万一你遇到文中开头说的那名留学生的遭遇,应该怎么办呢?
在新西兰遇到种族歧视,应该怎么办?
愤怒?偏激?沉默?NO!
带着上述疑问,以及该名奥克兰华人学生的投诉,记者联系了新西兰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新西兰教育部副秘书长Katrina Casey表示,任何种族歧视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新西兰的课程重视多元化,基于公平与平等的原则,所有学校的课程都必须为:非性别歧视、非种族歧视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歧视,学校对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并且应促进多样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包容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今年6月,国家党发布了一项针对国际留学生的福利战略,称将巩固其对国际学生的承诺:确保国际学生感到“受欢迎”、“对新西兰的贡献得到肯定”,并帮助国际学生“了解相关可选路径,以此获得雇佣和取得居留资格”。这项福利策略旨在提升在新留学生在经济、教育、健康及社会融入感等。
Casey说,不管是本地还是国际留学生,如果您对学校有任何投诉,可点击教育部官网投诉页面进行投诉。
此外,教育部还对国际留学生有额外的保护措施。根据教育(国际学生关爱辅导)行业规则(Education Pastoral Car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de of Practice),所有接收国际留学生的学校,必须采取所有可行措施,保护国际学生;尽可能确保在新西兰的国际学生获得正面的留学体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目标。
对于更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根据新西兰人权事务办公室的指引,当事学生或其家长与监护人可以主动与人权事务办公室联系并投诉。接到投诉之后,办公室将为当事人提供免费帮助,他们会尝试调解,或用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诚然,面对种族歧视,愤怒或者沉默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新西兰政府的相关法律,这里有保护我们不受歧视的合法权利,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应该偏激,而应选择正确、合法的方式去应对。(Ren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