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的谭晓琴近日获得“白求恩奖章”
近日,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名单出炉,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生谭晓琴获得了“白求恩奖章”。
说起谭晓琴,斯木乡的群众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自从2005年参加工作后,这位80后的基层医生全身心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成为当地群众名符其实的健康“守门人”。□本报记者 石小宏 余义勇
医者术精她从死神手里夺回新生命
2009年的一天,谭晓琴接到急救电话,一名妇女难产,生命垂危。赶到病人家里时,产妇已经虚脱,几近昏迷。谭晓琴立即和同事进行接生,由于产妇长时间重度缺氧,好不容易出生的胎儿全身发紫,没有心跳和呼吸,产妇家人抱起孩子用手掌拍打屁股,胎儿却毫无反应。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孩子已经死亡,准备放弃救治的时候,谭晓琴在哭喊声中抢过孩子,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经过紧张的抢救,奇迹发生了,胎儿清脆的啼哭声响彻藏家小院,原本已失去希望的产妇一家人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无数的“卡卓(藏语感谢)”怎么也说不完。
医者仁心她陪病患度过最后的岁月
2000年,当地有一名村民查出身患胃癌晚期,在成都华西医院确诊后,回到家里治疗。由于救治无望,病人十分悲观,郁郁寡欢。为了让患者能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家里人骑着摩托车来找谭医生,了解情况后,谭医生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坐上摩托车。
快到村子的时候,由于速度太快,摩托撞到一头受惊窜上公路的猪,谭医生从后座重重摔出,跌在水泥地上久久爬不起来。被扶起的时候,她痛得眼泪直流,边揉痛处边蹲下去捡散落一地的药品和医具,一件件装回出诊箱,看着自己身上多处流血的伤口,望着去往病人家坑坑洼洼的路,想着正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谭晓琴又坐上了摩托车……
从那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谭晓琴天天提心吊胆乘摩托车到仁达乡给癌症病人输液,陪着病人聊天,把自己做的包子裹在油纸袋里带给病人吃。在病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一路陪伴,把素不相识铸成了生死不弃。
医者无我救死扶伤是她的使命
高原的春天来得特别迟。2010年4月12日,谭晓琴冒着严寒到一户正修房子、临时住在帐篷中的农户家接生,经过紧张的分娩,孩子顺利出生了,正做着产后护理的谭晓琴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原来家属怕母子受凉,密闭的帐篷里生着烧炭的炉子和火盆,“不好,一氧化碳中毒!”谭晓琴赶紧叫家属敞开帐篷通风换气,自己摇摇晃晃将炭炉提到帐篷外,一下子晕倒在地上。此后,谭医生身体大不如前,免疫力下降,经常病痛不断。
尽管身体情况不太好,但谭晓琴还是没到上级医院做系统检查,病情稍微稳定后,她拖着还很虚弱的身子再度到了斯木乡章达村,这里有一个19岁小伙子的病情让她放心不下,这是一名因交通事故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卧床在家的病人,由于护理条件不好,身上长褥疮、流脓水,痛苦不堪。谭晓琴主动上门定期给病人清理疮口、换药,尽管戴着口罩,但浓烈的恶臭依然熏得她每次处理完都会到厕所呕吐。
看着她这样全然不顾自己身体,没日没夜还时常遇险奔波,家里的老父母实在坐不住了。他们把女儿叫回家,劝她休息休息再去忙。谭晓琴专门抽空给双亲做了一桌饭菜,对父母说:“我明天还是得去上班,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容不得选择。”
医者安康她的朴素情怀感动乡里
2010年9月,年仅27岁的谭晓琴在省人民医院确诊患肺癌。善良的当地村民挂念谭晓琴的病情,纷纷为她祈福平安。几年时间里,谭晓琴先后在省医院、华西等多家医院接受伽马刀手术治疗及化疗。
查出肺癌后,谭晓琴主动辞去了卫生院院长职务,卫生局批准她请假安心治病休养,但她没有离开她所热爱的岗位,在接受系统治疗病情稍微稳定后,谭晓琴主动请求回卫生院工作。如今,她依然坚持每天步行3公里,从家里到卫生院上班。
“我们放心的好‘门巴’回来了”,村民们奔走相告,每天到卫生院找谭医生看病的络绎不绝,下班或节假日在家休息时间里,不少村民也找上门来看病。谭晓琴母亲放心不下,只好每天陪着到卫生院为她煎药做饭,成了谭晓琴的“贴身保镖”和“保姆”。考虑到谭晓琴的病情,同事们处处关心她,不让她过度劳累,但她每每拒绝同事们的好意,她常说:“我也是一个病人,病人相信我,我只想更多地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