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将在武汉举行

2017-09-02 12:55:4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9月17日-18日,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即将在武汉召开。

本届年会以“精致为用”为主题,秉承“交流思想观点,分享研究成果,营造学术氛围,进一步开拓思路,发现人才,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支持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办会主旨。

会议聚焦天基、临近空间、航空等精确遥感先进技术、地面系统的创新应用、前沿理论与方法,关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面临的挑战、核心技术创新和应用产业的发展,邀请国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参会,通过大会报告、分会场研讨等活动,全方位展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交流,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截至发稿时,本届年会已确认出席的嘉宾有: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地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截止目前,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译著1部,主编著作8部;独立与合作培养博士后10多名,培养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164名。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

  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地图学》、《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等8部;主编并出版学术论文集《数字制图技术与数字地图生产》等2部;发表学术论文“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等80余篇;培养硕士34名、博士29名,指导博士后3名。

  杨元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发展了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该理论兼容了最小二乘平差、抗差平差、动态滤波、抗差滤波等。共完成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被SCI收录30余篇。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地球科学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一戎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微波成像技术以及大型遥感地面处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工作,近十年又在推动国家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在微波成像领域,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多维度微波成像技术和稀疏微波成像技术,领导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将成果应用于后续的卫星系统。在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承担的项目规模大,技术复杂,影响深远,推动了该领域的长远发展。作为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中航空系统的建设,系统性地推动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航空对地观测载荷的发展。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和科学院重大奖项。

  龚健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在九十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现已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并率先研发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我国测绘、国土和电力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于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