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用心留才 人尽其才

2017-09-02 08:11:1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曹义成

近年来,嘉峪关市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人才方式,切实增强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优先谋划“敬才”

今年3月,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从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七个方面提出了58条切实管用、务实高效的措施。这些在当地被称为“黄金58条人才新政”的措施,使全市人才政策、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先后召开卫生、文广、教育、文化艺术、旅游商贸等系统领域45家基层单位参加的10场座谈会,多次走访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等当地大型企业,以及市属企业和民营企业,认真听取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同时,派专人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各地在人才引进、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编制管理、住房保障、生活补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破除壁垒“引才”

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

今年,嘉峪关市委提出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行“高层次人才专项编”“急需紧缺人才、特殊岗位人才周转编”制度,在全市事业总编制中安排1%—3%的编制用于保障全市重点行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和特殊岗位人才,专项编制不计入用人单位编制总数。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直聘制度,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供特殊政策引进。编制、职称、岗位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有效破除了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了加快人才保障“硬实力”提升,嘉峪关市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拨付人才专项资金1000万元,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投入体系,推动人才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聚焦发展“用才”

“何老师讲课,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觉中便将我们领进了求知的忘我境界。”学生口中的何老师,是嘉峪关市领军人才、市一中数学老师何军海。

何军海以“课教得好”而闻名,他曾荣获中小学数学教育最高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又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骨干教师”等诸多殊荣。

人尽其才,随着嘉峪关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越来越多像何军海一样的优秀人才成长起来。

围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嘉峪关市明确提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农村实用技能、社会工作9类人才培养工程。与此同时,加快技术技能、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持续实施“雄关工匠”“文化旅游菁英”“雄关十佳优秀企业家”等人才工程,引领带动各行业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于保持人才管理的吐故纳新、对全市人才资源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嘉峪关市通过完善市级领军人才的激励和退出机制,引入优胜劣汰制度,对领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连续3年考核优秀或有突出贡献者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停发次年津贴,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纳入领军人才评选。其次,完善现有人才荣誉制度,合理设置各类人才奖项,设立“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奖”“创新创业奖”“雄关尚贤奖”三类人才专项奖。健全对乡土人才的奖励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土专家”等乡土人才给予一定补贴。

用心用情“留才”

为了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免去人才的后顾之忧,引进人才“量身”解决住房难题,并分层分类向人才提供30万元至2万元的住房或让人才安心“安家”,嘉峪关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成2栋人才公寓,提供各类购房补贴,切实解决了各类人才安家难题。与此同时,市里还给予迁居嘉峪关的人才家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随迁随调、入托上学、居家养老等服务。加强人才健康保健服务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就医保健绿色通道,让人才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健康保健服务。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