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美军舰三月三次撞船 专家称撞船责任一般在军舰

2017-08-22 09:16:3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邢斯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些日子美国驻亚太海军部队可以说是“惊吓连连”。当地时间昨天(21日)清晨,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在新加坡附近与一艘油轮商船发生碰撞,驱逐舰左舷侧尾端受损。此次相撞事件中,美国舰艇有5名船员受伤、10多人失踪,油轮船体受损。目前“约翰·麦凯恩”号已经抵达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10名失踪船员依然下落不明。

屈指一算,这次一撞已经是美国舰船近三个月来第三次撞船事故。美海军暂停舰队在全球范围的行动,并对太平洋海域第七舰队的运作表现进行全面审查。美国军舰为何意外频频、屡屡受伤?

目前“约翰·麦凯恩”号已经抵达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当地媒体披露的照片显示,此次事故后“麦凯恩”号船体损毁严重,左舷出现一个黑色大洞。美国媒体称,“麦凯恩”号的机械房和通讯房都已淹水。新加坡政府的公告显示,事故发生地没有发现油料泄漏污染或海面交通受阻的现象,新加坡港务局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另据报道,“麦凯恩”号上4名受伤船员已经由直升机送往新加坡医院救治,目前无生命危险;另一名受伤船员无需入院治疗。此外,新加坡出动舰只、直升机和拖船与美军舰一起搜寻失踪船员。

“麦凯恩”号1994年开始服役,是以美国海军上将约翰·麦凯恩和小约翰·麦凯恩的名字命名,舰长约154米,排水量约9000吨。事发时“麦凯恩”号正经过马六甲海峡,例行访问新加坡、执行所谓例常巡逻任务。当天与其相撞的商船——“阿尔尼克MC号”油轮悬挂利比里亚旗,实际营运是由一家希腊航运公司操作,建于2007年,该船全长183米、重达5万吨。“阿尔尼克MC号”7月3日从韩国港口出发,原定21日傍晚7点停靠新加坡。 而本次美国舰船相撞民用船只事件,已是最近三个月内美国海军第三次在亚太地区发生撞船事故了。

今年6月17日,美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在日本横须贺以南56海里附近海域与一艘在菲律宾注册的商船ACX Crystal相撞,事故造成7名美海军士兵死亡,此后美军舰正副舰长“犯重大过失”被解职。5月9日,美军巡洋舰“夏普伦湖”号(Lake Champlain)与一艘韩国渔船在郁陵岛以南约56英里的水域相撞,没有伤亡报告。报道称,这艘巡洋舰当时在国际水域执行例行任务。美国海军当时说,渔船人员后来表示船上没有无线电,因此没有听到海军示警。 1月31日,美军“安提坦号”(USS Antietam)试图停泊东京湾时搁浅,造成推进器受损并且漏油,无人员伤亡。

三个月三次撞船,美军军舰为何频发状况、屡屡受伤?军事专家尹卓表示:究其原因,美军舰的肆意横行和美国的“治外法权”等因素成为重要助推,“它所谓的绝对自由就是根本不管人家的国际法或者国内法,认为所有海洋都可以去,包括人家的领海,专门有所谓人道主义进入就是如果他去应援,就是发现有海难,在人家领海范围内,他可以不向所在国作报告,直接进去搜救,在人家领海范围内,一般都是横冲直撞的。”

除了肆意横行之外,尹卓指出,美国的“治外法权”是第二个重要原因,“它犯罪了只允许自己审判,不允许任何国家审判他的军人,在其他国家的驻军也都享有治外法权,所以享受着治外法权使美国海军官兵有一个狂傲自大的心理。撞船没关系,造成海难了,反正他可以无罪释放,找出各种理由为他们开脱。”

麦凯恩号是一艘排水量约9000吨的阿利伯克级的驱逐舰,作战能力顶尖,如此先进的作战舰艇,坚固程度毋庸置疑,又为何会被一艘薄皮大馅的商用船只碰撞得有些尴尬狼狈呢?军舰相撞商船,有关的责任该如何认定?

尹卓分析称:和军舰相撞一般责任都在军舰。因为商船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大型游轮都3万多吨。它都是严格按照航线航行,不会离开航线。只有军舰可以不按航线随意航行,国际公海公约和国际海洋法公约对军舰的航行都给与了很大空间,而且美国也给自己绝对的航行自由,所以在相撞的时候往往都是军舰不注意跟商船相撞。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他们先进的阿帕雷达开机、报警了,但他们没有发现;还有对海搜索雷达,这么大的船应该早就看见了,应提前在几十海里之外就发出预警,但是都没有发出,一直到船碰撞。这说明他们的指挥官、航海指挥和作战指挥都没有尽到责任,跟部队的松懈、训练差有直接关系。

高频率事故暴露出美国军方近些年在亚洲近海频繁活动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据军事观察员宋晓军观察发现:美国太平洋舰队现在共有55艘船在海外部署,这两年进行了高密度的包括南中国海、印度洋地区、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高强度的航行巡逻执行任务,航行的强度对舰上的官兵的身体和心理影响也比较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