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十多岁学习戏曲,会记住一辈子

2017-08-14 08:19:2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戏曲走进卢湾一中心小学,受到孩子们欢迎。 (资料)

■本报记者 龚洁芸

“一开始,我觉得评弹与现在的生活有些‘脱节’,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评弹其实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说唱艺术。”这是长宁区姚连生中学初二学生陈一鸣写下的感悟。当上海评弹团老师吴新伯将这门曲艺带到学校,抑扬顿挫、轻清柔缓的评弹就走进了陈一鸣的生活。

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近日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戏曲名段正走进校园,慢慢走进大中小学生的心里。

用最好玩儿的方式欣赏昆曲

早在2009年,昆曲第一次走进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效果不甚理想。孩子们欣赏的是昆曲代表作之一《十五贯》。这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而言,除了了解昆曲的化妆和文化来源,对于演绎的故事,却一知半解。2014年,当上海昆剧团的叔叔阿姨们带着 《三打白骨精》再次来到校园时,在学校大礼堂一天连演三场,赢得孩子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了赢得孩子们的“心”,上海昆剧团的青年演员拿出了保留剧目——根据经典名著 《西游记》改编的《三打白骨精》,故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文武结合,并特意对原来2个多小时的篇幅进行了删减,适当加入一些更活泼的打戏。“《三打白骨精》适合给中小学生看。十多岁看过昆曲,会记住一辈子。经过导赏、再看戏,他们会真正开始认识昆曲。”上昆团长谷好好说。

《三打白骨精》走近孩子们,缘于上海昆剧团和市教委共同开展的“昆曲进校园”活动。至今,《三打白骨精》 已走进各个校园演出100场,通过“最好玩儿、最新鲜”的方式让青少年接受昆曲,让古老的艺术秀出青春的韵律、年轻的风貌。

在百年大世界里学折子戏

走进校园的,不仅有剧目,更有戏曲大家。2017年3月,上海学生戏剧团及上海学生戏剧联盟成立,邀请尚长荣、谷好好、王珮瑜、茅善玉、钱惠丽等艺术名家担任导师,鼓励专业院团与学生戏曲社团开展“结对子”活动,先后建设了一批戏曲特色学校,形成了一批特色戏曲兴趣小组和社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