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边地历史的发现之旅

2017-08-13 04:46:5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罗国雄

一口气又把《昨日的边城》读了一遍。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它了,每读一次,都会在它展现的传奇色彩,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迷人气息里沉溺,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走在去马边的路上,一个个李伏伽《旧话》中的地名在车轮下碾过”,甚至还发出情同贺昌群当年《还乡宿黄丹客馆初见马边河?》里“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野,红叶纷纷下客舟”的慨叹。

三年前,组织上派我到马边县任职,分管旅游工作,自此我开始围绕马边发展,穿越西南边地的山水、地理、人文和历史,希望让十万大山住进身体,让马边河、金沙江流进血液里,并和它们产生一种奇异的共鸣。

尽管马边有着独特的自然禀赋: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药子山、大王山、黄连山、马边河、荞坝等山水奇观为代表。在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上特色鲜明,彝、汉、苗文化林林总总,民族相交相融,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绽放出无限生命色彩。但我们对小城历史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要想找回“我们的记忆中失去的那一段”,让它们鲜活起来,用连冠的逻辑,把许多历史事件关联起来,可以让我们对某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以便梳理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特别是为一些文旅建设项目找到历史文化符号,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小城的发展之路。

近一年的时间,静染埋头在档案馆、地方志馆、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地方志和地方文史资料,如《马边县志》、《马边厅志略》、《雷波厅志》等,以及民国时期一批学者、学术机构对凉山的研究著作,如曾昭抡的《大凉山夷区考察记》、林耀华的《川边考察纪行》《凉山夷家》、张云波《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任映苍《大小凉山开发概论》、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社会》、1934年中国西部科学院报告等,另外他还多次到马边县档案馆里查阅大量的民国档案,获得了不少珍贵的、鲜为人知的古籍、文牍、书信、照片等资料。

随后,他开始了带有田野考察性质的行走,足迹遍布雷波、屏山、峨边、金口河、犍为、沐川等小凉山地区,以及大凉山的美姑、昭觉、盐源和云南的周边地区等,我也陪他走了一些地方,如马边的大院子、烟峰、官帽舟、荍坝、石丈空、分水岭、明王寺、玛瑙苗寨等,我们还一起去了屏山的龙华古镇,甚至人迹罕至的挂灯坪,寻找当年的教堂遗址。

就是在这样的阅读和行走之下,《昨日的边城》呈现出了一种丰盈而独特的面貌。作家、编审林文询先生对《昨日的边城》的看法是:“所谓边城之地,本身就有特异风味;历史上的边城,更增加了苍莽迷茫的色彩。这种风味,这种色彩,单以史笔记叙是不够的,龚静染以大散文笔法绘之,颇得其宜,让人读来不觉得干涩、单调。历史、地理、人文,上廿万言,本书是有分量的。且作者思路清晰,串联有致,演绎得当,给人以既厚重又有特色的感觉。书中涉及诸多历史人、事,以及民族纠葛,但把握有分寸,述写有节制。”

尽管创作过程艰辛,但《昨日的边城》是非常成功的,它以马边四百余年以来的历史为写作题材,钩沉在时代中被尘封的人物,以疾缓有度的笔调,从明朝万历十七年马边建城写到1950年社会主义实验开始的前夜,但凡马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穿插其中,一幅边疆小城数百年历史的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展开在读者面前。全书有清晰的断代史脉络,史料真实、丰富,角度独特,叙述流畅,文字鲜活好读,又有民俗的魅力。可谓“有行政史、有经济史、有社会历史、有人物记、有物价单。虽只书写一地,颇容万千风物。”(学者杨早评语)它通过一个地方内外相互参照、大小历史相互映现的方式阐释了地方文史,运用了文献考证与田野口述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以及克制而流畅的文学笔法,是一部以地方史为对象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同时,《昨日的边城》在抵御全球文化同质化、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重新认识地方、凝聚地方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昨日的边城》

作者:龚静染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