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专访 | 麦邓碧仪:香港工业一直在蓬勃发展

2017-07-24 14:46:0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央广记者孙洋就香港工业发展专访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麦邓碧仪女士。

  

记者:麦总裁您好,能否请您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是在1967年成立,今年迎来了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香港当年成立了三个支援香港工商业发展的法定机构,而生产力促进局是唯一一个提供全方位应用科技技术支援,协助港商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增强香港工商业竞争力的一个法定机构。它的使命是提高香港工商业的生产力,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配合科技和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

记者:成立五十年来,生产力促进局的工作方向发生了哪些变化?

麦:80年代众多港商转移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助港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开拓高增值产品市场。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特区政府确认创新及科技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尤其是2003年CEPA协议签署之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推出了众多平台计划,如:“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向珠三角香港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减碳措施 。“升转一站通”协助港商升级转型以及转移。香港目前有32万中小企,2012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还开设了“中小企一站通”等服务,为香港的中小企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

记者:目前工业发展进入全新时代,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科技的飞速发展?

麦:目前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如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中国也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工业升级。此外网上商务及智能科技也在迅猛发展也在颠覆全球商业及制造的模式,因此企业需要推行智能化营运的模式以回应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全面提升技术,设立多个先进技术中心,如“3D打印体验廊”以及“智能机器人中心”,及即将启用的“智能产业廊“”等,以上这些中心不仅有展示的功能,更提供顾问服务。生产力促进局主要是从事市场导向应用的研究。大学等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之后的成果生产力促进局可以帮助这些研究变成企业需求,从而变为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将企业需求提供给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从而实现两者的互联互通,最终变为产品或服务走向市场。

记者:在香港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有人认为香港已经没有工业了,您如何评价香港的工业生产?

麦:今天我们对工业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很多时候人们把制造业等同于工业,但其实制造业只是其中一部分。尤其是现在产业细分,一个产品走向市场需要非常长的产业链,而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也在发生转变,比如creative industry(創意产业)也是一种工业。很多人认为香港今天没有工业,这个我不能认同,其实香港的工业一直都做得很好,比如香港的工业都会有创意部门、设计部门,只是他们生产的部分搬到内地或者其他地方,让一些人误以为香港没有工业。

记者:香港目前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麦:香港的工业支柱行业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以钟表、玩具、成衣、电子为主,只是现在在生产方式上逐渐在发生改变,香港的发展一直是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众多制造业企业前往内地发展,而随着现在内地劳动力成本上升,香港的企业也在升级转型,比如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领域,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也在这方面提供很多帮助。

记者:国家现在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这些会给香港经济尤其工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麦: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香港作为一个人口只有730万的城市不应画地为牢,因为香港与内地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同时香港也不应该担心被超越,因为香港一直都处在竞争状态中,与世界其他城市竞争,与周边城市竞争,香港之所以现在还在领先,那是因为香港没有停下来,香港一直在努力,所以如果香港一直这么努力前进,那就不用有什么担心。香港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香港在国际上有一个很好的“诚信”的品牌。同时香港的法制环境也是很多来这里投资发展的企业非常看重的。而这些都是香港人不断努力得来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我认为香港应该坚持、保持。

记者: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您对香港有哪些期望?

麦:香港很幸运能够背靠祖国,拥有“一国两制”的优势,站在国际舞台上开拓更多的视野,寻找更多的机会,所以在祖国蓬勃发展的时候,香港一定要抓住与内地互补的优势,持续发展,而不应该去考虑其他。我一直强调“passion”、“用心”,香港只要用心在发展方面,我们的明天是不用担心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