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号贩子主要利用了“实名制”挂号存在的漏洞,他们用兼职人员的身份证应对检查,但在挂号窗口,却用患者的身份证挂号。但挂号员对挂号者及患者的身份信息难以核实,他们既缺技术,又缺权限。此外,一些身体不适合排队的患者只能请人代挂,拿别人的身份证到窗口挂号不宜被拒绝,这也提高了身份识别的难度。
“实名制”挂号主要应该核查挂号者的身份信息,假如挂号员能在采集并识别患者信息的同时,对挂号者的身份信息也作出准确核查,这个小漏洞是完全可以补上的,只不过挂号员要为此花费较多时间。如何处理好挂号效率和打击号贩子这两者的关系,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外,“实名制”也不能光靠挂号员肉眼识别和操作,建立智能身份识别系统,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也很有必要。
除了“实名制”挂号存在漏洞外,其他环节也会存在漏洞。由于号贩子可以获得暴利,且处罚不过是“关几天罚几百”而已,处罚之轻,非法获利之大,驱使他们努力发现并扩大新的漏洞。这说明,打击号贩子重在把事情做细做实,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并根据号贩子不断变换的手法,及时调整策略,更新打击和防控手段。罗志华
建议 不妨从分级诊疗入手
号贩子作为现有诊疗模式的衍生产物,不仅扰乱了就医秩序,还剥夺了公民在获得医疗服务上的公平权利,其危害可见一斑。其实,政府为整治号贩子,是颇费了一番工夫的,比如前不久闭幕的两会提议要将号贩子入刑;4月初,北京动用“打黑刑警”深挖网络号贩子的幕后团伙;近期,很多医院都加强了安保人员现场巡逻、安装监控摄像头等。
政府对号贩子的整治力度并不轻,虽然对号贩子有所震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住他们的倒卖勾当,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号贩子很多都是在网上操作,他们首先通过网络平台抢号,而这些号都可以提前一天免费取消,他们先囤积号源,找到客源后退号再抢回来。他们在网络很隐蔽,根本就很难抓到;并且就算抓住了,也很难定罪,因为目前我国对号贩子行为的处罚,并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即使被抓,也很难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这种情形下,号贩子自然“无所畏惧”了。
可见,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存在,要想根除号贩子,并不是简单整治就可以奏效的。应该说,以上的整治方法只是在治标,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并不理想;要想杜绝号贩子,还需从根本上去防治,标本兼治,方能发挥最大效力,而如果从治本出发,不妨从“分级诊疗”制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