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拉到平谷、天津等地方听会。”贾女士告诉深一度(ID:intodeepthoughts)记者,“主要群体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要比男性多一点。”
她所在的公司不只代理一项产品的推销,她接触过两例,一项是一个海藻类的保健品,一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神药。每次开会要凑够二三十个人,她跟过一次会,陪老人们去北京郊区的景区,游玩了一趟玻璃栈道,然后直奔会场,听“专家”给他们介绍产品。
免费旅游的便宜不好占。贾女士告诉记者,每次开会或多或少,总会卖出一些去,“情况好点卖个十套八套,差一点的也得卖出五六套。”他们做电话业务的人提成也跟卖出去的产品多少有关,保健品有三千、五千甚至上万元一套的,保健品价格越高,业务员的提成就越高。
一个多月后,贾女士辞职了。“觉得这个钱挣得不安心,都是骗老人的。”
“保健品一般都是辅助治疗的,它是不能治病的,治疗一词,说的是药品。”从事保健品行业15年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如果产品是药品,则必须有批文,如果是保健品,则必须有“小蓝帽”标志。像电视购物广告里宣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之类的产品,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药品”
然而事实上,为数不少电视购物的产品夸大了产品的功效。有产品广告介绍的功效,除了药到病除“解决肠胃病痛”,还能“补充99种元素”。
“现在管理越来越严,卖假产品的人很多都在转型。”杨女士说,所谓的转型,就是不卖保健品和药品了。而这假产品也有高下之分,有的是有批文,证件齐全,就是在宣传上夸大了疗效;还有一种干脆没批文,是彻头彻尾的“卖假药”。
但张小琳无暇再让爷爷去一一分辨这些真假掺杂的产品。“他愿意买就买吧,只要药没有什么副作用就行。”她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