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天山丝路科考发现3000年前的“天坛”

2017-06-22 14:13:19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那热德遗址附近河谷 (摄影:邵风雷)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罗来安):6月21日,“2017丝绸之路·天山道”综合科考队再次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那热德遗址。经过多日考察,专家认为,那热德遗址是距今大约3000年前的太阳祭坛,该遗址建筑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与著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祭坛和北京天坛关联密切。

距离和静县大约200多公里处的那热德遗址首次发现是在1993年,但当时没有对其做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去年8月,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综合考察,并提出这是距今3000年前太阳祭坛的观点。这一发现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今年科考队在此基础上又对遗址进行了更详细的考查,取得了新的重大发现。

那热德遗址航拍图 (摄影:江玉杰)

负责测量工作的考古专家覃大海介绍,遗址中心最初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建成的巨大圆锥体,它的顶部有一个塌陷坑。这个中心石堆的外围构筑了3道石围,最外层的石围直径达100米,里面两个石围直径分别是50米和70.7米。

科考队专家组惊奇地发现,每两条相邻石围的直径长度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接近根号2(1.414)的等比例关系,它们之间的方圆关系也符合中国古代经典《周髀算经》中的“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即勾股弦定理的基本原理。

覃大海说:“这个建筑是有规制的一个建筑,因为它不是一组数比例成了根号2,3个都成了。那么我们就要从另外角度重新去理解,应该是人为的运用这种数理方法建造的,可能是跟某种古代遗址的一种建筑制度有关。”

科考队马赛博士做的航拍画图

据了解,我国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2号祭坛就是由3个同心圆组成的,3圆直径分别是11米、15.6米和22米,这3个数字也正好是一个结果为根号2的等比数列。建于600年前的北京天坛,也有类似的同心圆和等比例数列关系。

为何在3000年以前、数千公里之外的天山地区会出现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大型祭坛呢?巫新华认为这是受到通过古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勾股弦定理最早在我们国家的使用是用在祭天上,像牛河梁祭坛就是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而类似观念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最典型的一种观念,祭天也包含祭太阳。我们这个遗址有3000多年(的历史),勾股弦定理实际上在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东西在天山的一个反应,从遥远的辽河流域的东方来到了天山,实际上关联的,我个人认为,是整个中国文明区域文化互通的一个问题。”

覃大海(中)在那热德遗址工作 (摄影:罗来安)

对那热德遗址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多次参与该遗址考察的科考队顾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前人大常委会主任包热起初认为它只是个墓地:“过去这块土堆我们都觉得是个墓地,很少到跟前来。那天上到这个祭坛以后,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当时第一感觉这就是个敖包,为啥呢?我们东归回来的蒙古族也好,我们草原民族也好,都是祭敖包的,所以我就把它和敖包传统、敖包文化联想起来了。”

包热和巫新华还认为,祭坛的形制与蒙古包顶的图案非常相似,有可能蒙古包的起源就是类似的祭坛。

巫新华在那热德遗址前接受采访 (摄影:罗来安)

那热德遗址位于古丝路网交通的枢纽点,往南通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通往库车,西北通往伊犁河谷的那拉提草原。秦汉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说,遗址所在地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焉耆国通往伊犁河谷的交通要道,在古丝绸之路上位置非常重要。王子今说:“出西域有两路:南路和北路,汉人起初控制了南路,这是南路和北路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枢纽。汉代后来设立的西域都护府首府离这里也不远,汉王朝对整个西域的控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控制了这个地方,就有利于它控制西域,失去了它,往往是失去对西域控制的一个信号。”

有些专家认为,由于目前还没有对那热德遗址进行发掘,在取得更多实物证据之前,还无法最后判定遗址的性质,但这并不影响该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包热(左2)说祭坛形状与蒙古包顶图案相似 (摄影:罗来安)

著名文化学者、本次科考活动主办方丝绸之路(新疆)国际文化传播发展中心理事长刘传铭称,那热德遗址的发现令他震撼:“我们脚下的这个遗址,可能未来的科考里面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发掘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它已经使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关于这个遗址的发现,不是从无到有突然被发现的,它原来可能会被当成是个墓葬,现在经过巫新华博士以及我们当地一些同志重新对遗址的定性,认为它是一个太阳祭坛。至于是不是太阳祭坛?我个人看法,可以放到更严密的推理之后再来下结论,但是它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高规格的古代遗址。”

王子今教授在那热德遗址接受媒体采访 (摄影:罗来安)

刘传铭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索贵均)

科考队宿营地附近夕阳西下美景 (摄影:索贵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