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的赵桂兰老人今年已经93岁,是这个单元里岁数最大的,却住在这栋1962年老苏式楼的顶层。老人虽然听力不大好,但是记忆清晰,掐指算来,住在这里已经40年,爬楼也爬了40年。
新加装的电梯轿厢内部尺寸为1米×1.2米,可同时承载6个人,轮椅进出也十分方便。
93岁的赵桂兰老人在女儿冯秀珊的陪伴下,乘坐新电梯下楼与重孙一起散步。
工人加工电梯框架,新电梯经停1、2、4层休息平台,老人只需上下8级楼梯即可到家。
工人对楼门进行改造。为了不扰动原楼体结构,加装电梯采用独立基础,电梯井距楼体60厘米。
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加装的楼外电梯初见雏形,吸引了附近的街坊前来参观。
工人在焊接电梯层的加固钢梁,以确保这栋1962年的老楼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2015年9月22日,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的居民终于盼来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对楼体结构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简单勘探,基本确定了加装电梯的可实施方案。
工人正在加装电梯门,加装完成后,楼道门向西挪了一米多。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单元里的老邻居就这样一天天老去。楼长张海乔和几位街坊在楼下一聊天,竟然发现78岁的自己还算“年轻”的——4单元住户的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有人计算过,8米,垂直起来是近三层楼的高度,转化成40级20厘米高的台阶,年轻人只需半分钟,最多一分钟就可以爬完,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很可能需要10分钟,甚至12分钟。几位老人无奈地说,每天最多也就“敢”上下楼两三趟。就是这两三趟,可能要在过程中休息好几次。有的老人行动不便,还需要老伴或者子女的搀扶,甚至因为不希望给他人添麻烦而尽量地减少外出。“人老腿先老”,长此以往,“宅”在家中,不仅失去了从事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也会导致邻里的疏远和人际交往的缺失。根据调查,由于长期闭门在家,缺乏外部社区环境中各方面有效的刺激和互动,居家老人的身体机理和精神状态一般都会加速衰退。
张海乔家中还保留着2015年9月几位邻居一起签署的申请,希望为老楼加装电梯。一年后,几十年的梦想终于“落地”。大家与电梯公司签订协议,以“以租代建”的方式“租”下电梯,一次性缴纳五年的租金,平均下来一个月二三百块钱。
今年4月18日,电梯正式开始安装,5月26日完工,6月12日正式验收开通。开通当天,张海乔早早下了楼,和邻居一起把楼道整理得干干净净。赵桂兰手抓楼栏杆,一步一步地挪下楼来,女儿在后面一边帮她搬轮椅,一边高兴地说:“妈,这是咱最后一次下楼这么费劲了,以后有电梯了。”电梯开通的日子,对于4单元的老人们来说,就是个期盼已久的节日。
终于可以乘坐电梯上下楼了,赵桂兰看着楼体外深灰色钢结构的电梯,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在这里一辈子没坐过电梯,坐电梯是我的梦。为了这好日子,我争取多活两年。”
给老楼加装电梯,享福的是老人,以及未来即将变老的人。
本期策划 张英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本版摄影 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