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他用30多年拍了600多部电影,却在80岁贱卖公司(2)

2017-06-11 11:11:43    华商韬略  参与评论()人

为实现大规模生产,邵逸夫在清水湾买下一大块地皮,建立大型片场,同时从美国引进先进电影器材,提高影片音画质量。他还率先打开了武侠片市场,名震香港影坛。

邹文怀是邵逸夫最得力的执行人,将其各项政策一一落地。此外,他邀请何冠昌、梁风等好友加盟邵氏,创办《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为邵氏电影大卖打下基础。

锐意进取之下,邵氏兄弟只用几年时间就崛起于香港影坛,与电懋平分秋色。

这时候发生了一起意外。1964年,电懋老板陆运涛和近60名高管集体遭遇空难,电懋从此一蹶不振,香港电影业进入邵氏兄弟时代。

对于香港电影人而言,邵氏兄弟一家独大并不是一件好事。

邵逸夫将电影工业视为流水线,建立了囊括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导演和演员则只是产业链上的“螺丝钉”。邵逸夫虽然力推造星运动,但却给演员很低的待遇,不但给钱少,还要求签“包身约”,也就是不能给其他公司拍戏。这就是“大片场制度”。

导演和演员对于大片场制度非常不满。1963年,著名导演李翰祥在电懋的资助下自立门户,并带走了一批人。其后,邵逸夫对李翰祥发起长达数年的“围剿”,逼得后者走投无路。

邹文怀是大片场制度的执行人,对基层的苦衷非常理解,却无力改变什么,他甚至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邹文怀虽然号称“邵氏三号人物”,但一直没有什么地位,他的头衔是“宣传主任”、“制片经理”,最高做到“副总经理”。邵氏导演张彻将此形容为“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力”,并指出这种安排就是为了防止邹文怀功高震主。后来的事情证明了这一点,邵逸夫安排红颜知己方逸华进入管理层,分走了邹文怀的一部分权力。

邹文怀个性圆融,对于这种安排一直隐忍不发,直到邵逸夫宣布了一个决定。

1967年,邵逸夫进军方兴未艾的电视业,创立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为加快发展TVB,他决定削减邵氏一半的拍片计划,让邹文怀等高管震惊不已。

邹文怀自知无力改变邵逸夫的决定,他也不想再为别人打工,便于1970年带着好友何冠昌和梁风创立嘉禾。

【双雄争霸】

成立嘉禾前,邹文怀做了全方位准备。他从泰国和台湾获得一笔启动资金,与电懋谈妥发行事宜——电懋拥有发行公司和院线,还找到一个稳赚的项目——《独臂刀大战盲侠》。

《独臂刀》是邵氏在1967年推出的武侠开山之作,也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1969年,邵氏再推《独臂刀王》,同样大卖。邹文怀参与了《独臂刀》系列的制作,他以重利成功说服主演王羽转投嘉禾,之后又与日本电影人谈妥合拍事宜,并租用台湾片场拍片。

影片果然火了,嘉禾一炮而红。但在拍摄及放映期间,嘉禾一直在跟邵氏打官司,邵逸夫指控嘉禾“侵犯版权”,聘请庞大律师团试图用这场官司拖垮嘉禾。官司的结果是嘉禾败诉,但只需赔偿邵氏十万港元。

邹文怀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为嘉禾赢得了一席之地,不过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自己的招牌,嘉禾走不远。就在这时,上天为他送来了一块金字招牌——李小龙。

1970年,在美奋斗十年的李小龙回港省亲。这一年他30岁,拍过几部好莱坞电影,有一些名气,但一直是二三流角色。他看好香港电影业,希望能一炮而红,邵氏兄弟则是他理想的合作伙伴。

然而邵逸夫却不怎么重视李小龙,他欢迎李小龙加盟邵氏,但要求李小龙和其他演员一样签“包身约”,片酬也只出每部2000美元,与李小龙要求的1万美元相去甚远。

邹文怀得知消息后立刻游说李小龙,开出7500美元的片酬外加分红,李小龙动心了。随后,双方拍摄了《唐山大兄》,狂卖350万港元,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为抓牢冉冉升起的李小龙,邹文怀与李小龙成立了合资公司——协和电影,他负责融资、发行和运营,李小龙负责制作,《猛龙过江》就是协和拍的,该片狂收票房530万港元,再破纪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