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伍子胥一生最大最致命的错误在哪里?

2017-06-09 13:48:07    东方管理评论  参与评论()人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三《吞吴》第38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38 错觉是能杀人的

夫差终于忍无可忍,对伍子胥发出了明白无误的逐客令,这也预示着两个人的关系彻底走向决裂。

夫差对伍子胥的厌恶到了极点,而伍子胥对夫差的愤怒也到了极点。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得失效应”。如果我们把一个人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的正向情感(亲密、友爱、关怀等)的增加或者负向情感(贬低、仇视、攻击等)的减少视为“获得”,反之则视为“失去”,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人的预期中获得(比如他们最初不喜欢我们,而现在逐渐变得喜欢我们),我们就会最喜欢这些人。反之,假如我们从他人的预期中丧失(比如他最初喜欢我们,但现在不喜欢我们),我们就会最不喜欢这些人。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浓度的相对变化比情感浓度的绝对值更加敏感。一个一向对我们心怀敌意,并频频做出攻击性言论或行为的人,也许并不能让我们深恶痛绝。而一个原本对我们心怀善意的人,突然减少了他对我们的善意或支持,甚至偶或对我们给予负面的评价,那么,他就会招致我们最大程度的愤怒与忌恨。事实上,这个新近背叛我们的人,对我们的恶意攻击远远少于那个一向将我们视为洪水猛兽的对头,但我们还是更加痛恨这个被视为“情感叛徒”的人。

夫差与伍子胥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出了典型的得失效应。这两个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亲密无间,情同父子。但是,随着两人在对越策略上的分歧不断深化,两个人都体会到了相互间的情感的严重丧失,从而激发出了效力最为猛烈的得失效应。这一效应,使得这两个人,都背叛了最初的情感投入,终至形同陌路。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形同陌路最多不过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在权力的竞技场上,陌路往往等同于绝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绝不会留有和平共处的桃花源。

既然夫差已经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伍子胥也就毫无保留地将想要说的话,尽数倾倒出来。

伍子胥站起身来,缓缓地说道:“老臣我如果不忠不信,又怎么能得到前王的信任?现在,我就好像是龙逢遇到了夏桀,比干遇到了商纣,我要是被诛杀了,大王恐怕也要随着灭亡了。老臣我今天就和大王永别吧,从此不再相见了。”(臣与王永辞,不复见矣)

伍子胥此前多次使用夏桀和商纣的恶例来劝谏夫差,但从来没有用夏桀和商纣来直接指代夫差。这一次,伍子胥不再客气,不但将夫差定位为夏桀和商纣那样的恶君、昏君,而且将自己定位为龙逢、比干那样拼将一死,也要劝谏君王的忠臣、义臣。事已至此,夫复何言?这样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正说明伍子胥内心的悲哀与愤怒、苍凉与无奈已经冲破了他本来就不擅长的自我监控。

伍子胥转身,默然离去。

众人都以为,他的这一次离去,就像此前多次的黯然离开一样,只是失势后的无奈之举。没有人知道,此刻的伍子胥其实已经忍无可忍。既然忍无可忍,以他慷慨激奋的个性,他还会不会继续隐忍呢?他会不会再次变成一个失控的魔鬼,就像当年他对楚平王疯狂鞭尸一样,迎来他人生中第二次狂风暴雨般的爆发呢?

伍子胥刚一离开,夫差余怒难消,伯嚭却兴奋地按捺不住了。因为,他听到了伍子胥说“臣与王永辞,不复见矣”后,敏锐地判断出这就是他一直苦苦守候的最佳良机!伯嚭毫不犹豫地抛出了重磅炸弹,对伍子胥发起了致命的最后一击!

伯嚭手中的重磅炸弹就是伍子胥此前犯下的那个致命的错误!而引信就是伍子胥刚刚说出的这句话。

伯嚭对夫差说:“大王,今天伍子胥说这番话是别有用意的。我听说伍子胥这一次出使齐国,偷偷地带上了儿子伍封,将伍封托付给了齐国的大夫鲍息。这说明他早就有叛吴之心了。大王,请您明察!”

伍子胥对夫差说“臣与王永辞,不复见矣”,并不是要告别吴国,而是抒发那种了无生趣的悲愤。天下虽大,其实已无伍子胥的容身之处。伍子胥本为楚人,但因为父兄被冤杀之仇,早已自外于楚人之列。而在他为吴国呕心沥血数十年,付出了全部的才华与年华后,早已将吴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他对吴国的热爱之情,甚至比土生土长的吴国人还要浓烈。

但是,当伯嚭将“与王永辞”和此前他“托子与齐”移花接木,摆在一起后,一个天衣无缝的“错觉相关”就凭空生成了。

所谓错觉相关,就是指人们倾向于在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或几件事中发现相互间的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多见。比如,在香港的股市上,一直流传着一个“秋官效应”,亦称“丁蟹效应”。

秋官是演员郑少秋的昵称。1992年10月,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集《大时代》。故事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

后来,有好事者注意到,几乎每次有郑少秋参演的电视剧或节目播出时,股票市场都会有明显下跌。其中特别显著的是,1997年《江湖奇侠传》一经播出,恒生指数竟然跌破了一万点。随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破裂之时,都有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上演。由此,郑少秋从一个影视明星变成了股市灾星。“丁蟹一出,股市就泻”,也就成了香港股民眼中的金科玉律。

事实上,身为演员的郑少秋和股票市场并无任何的直接关联。他出演的电视剧和股市的涨跌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比如,2012年5月21日,郑少秋主演的新剧《心战》在TVB开播之后,5月23日港股就结束了连续4日的跌势。可见,所谓的“丁蟹一出,股市就泻”纯属部分巧合而已。

但是,在“错觉相关”的作用下,绝大多数香港股民还是将“秋官效应”奉为至宝,深信不疑。

同样,伍子胥所做的“托子与齐”和所说的“与王永辞”其实和背叛吴国并没有因果关系。事实上,伍子胥最后的话语中,毫无愧色地将自己比拟成“龙逢”和“比干”,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可以知道,一个以“龙逢”和“比干”自居的人,怎么可能走上背国叛君的道路呢?

但是,当初伍子胥出使齐国是去下战书的,齐吴两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伍子胥既劝谏夫差不要伐齐,又把儿子寄托到齐国,显而易见对齐国是别有青睐的。任何一个国君,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第一重臣,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敌国。当伯嚭将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后,包括夫差在内的多数人,都会觉得伍子胥早有预谋,在安排好了儿子后,是要一走了之,背叛吴国,远赴齐国了。

在伯嚭“成功”地将伍子胥打造成“叛徒”的形象后,一向心慈手软的夫差再也不愿意忍耐了。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痛恨叛徒。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叛徒总是会遭受最彻底的唾弃。背叛是对既往情感的一种颠覆性改变,从而,背叛会带来最大效力的得失效应。

夫差沉默了片刻,终于硬起心肠,动了杀机。他可以容忍伍子胥和他关系破裂,却绝不能容忍伍子胥对他的背叛!夫差冷冷地吩咐侍者取来“属镂”宝剑,作为“礼物”,送到伍子胥府上。这个“礼物”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赐死”!

伯嚭的奸刻心机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察,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别说是伍子胥这样直来直往的人,即便是再灵机善变的人,遇到了伯嚭,都得甘拜下风。

伯嚭堪称是伍子胥这一生中最大的苦主。遇到了伯嚭,真是伍子胥最大的不幸。伍子胥当初曾经有过多次机会可以将伯嚭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他听进了相术大师被离的话,他完全可以不接纳伯嚭,更不会在阖闾面前力荐伯嚭。如果他听进了军事天才孙武的话,他完全可以借伯嚭兵败之际将其斩首,但他竟然在阖闾面前为伯嚭求情。伯嚭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最大的恩主就是伍子胥。可以说,伯嚭就是伍子胥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掘墓人。

伍子胥这一生,犯过许多个错误,但最大、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厚待伯嚭。他先是盲目信任伯嚭,后来又过度自信,以为伯嚭难奈己何。但最终,伯嚭一步一步给伍子胥挖好了陷阱。

既是局外人更是局内人的勾践绝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次亲身入吴,竟然会在吴国的朝堂上看到这一幕君臣互相攻讦、臣臣相互拆台的闹剧。但这一场闹剧,却帮助勾践轻松地作出了那个他本来以为最艰难的决定。

心理感悟:背叛是唯一不能饶恕的罪。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作者简介:

陈禹安 心理管理学家、资深互联网商业观察者、资深书评人、高级经济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开创“心理经管”与“心理说史”两大写作流派。

“心理说史”的代表作有“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三本),《向子贡学说服》,漫画心理三国三部曲(《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下册)《忠义保证前途》(上下册)《无算计,不诸葛》(上下册))等。

“心理经管”的代表作有《激励相对论》(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另类激励法)《海底捞能捞多久》《这是CEO的菜》(高管必备的几项战略思维)《心理乔布斯》(乔布斯获得巨大成功的心理密码)《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等共计20余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