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停车难,成都探索共享私家车位——
5月31日晚上7点半,家住成都市金牛区某小区的杨力下班开车到家,在地下三层的停车场里绕了好几圈也没找到车位,与物管沟通后,把车“违规”停到了过道里。“白天小区里车位空着,办公楼‘一位难求’,晚上又刚好相反,反正到哪儿都停车难。”
为破解停车难,近年来,成都出现了“共享车位”——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业主将自己的车位空闲时间公开发布,有需求的车主可以临时租用,从而使车位的利用率最大化。
既能增加业主收入,又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这一模式看起来颇为美好,但在成都运行三年,却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报记者 程文雯
体验:使用方便 但有细节缺陷
5月31日,记者在天府广场附近打开一款名为“私家车位”的APP,注册后点击“我要停车”,选择预计停车时间为3小时15分钟,软件很快为记者找到城市理想负2楼的一个停车位,显示预估费用为9.5元,比直接入场临停更便宜。同时,软件还显示出业主联系电话、车位引导地图等相关信息。
记者按照软件指示开车到该停车场入口,道闸自动开启,但当记者点开软件提供的车位导引图,按指示寻找车位时,却并不顺利。原来,该车位在拐角处,停车场内又比较暗,软件指定的车位很难精准定位。随后,记者又到神仙树缤纷小区的地下停车场体验停车。至入口时,道闸却没有开启,经门卫提示,在软件上找到进场凭证后才能入场。
“软件地图是根据物业提供的地图制作的,细节上还不够完善。”私家车位APP创始人殷晓舜解释道。
记者又下载“泊泊停车”和“停天下”两款软件,发现虽然也有共享车位的功能,但可使用的车位并不多,软件更侧重于停车比价。
困惑:物业不支持、监管难
“‘私家车位’2015年上线,目前有近4000个认证车位,注册用户近3万,但日活跃量只有几百单,而要实现盈利,日活跃量要达到上万单。”殷晓舜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成都100多个小区签约合作,但真正落地的只有几十个,平均下来每个小区的车位只有四五十个。
活跃度为何这么低?“用户体验不佳是一个原因,小区物业不支持也是一大问题。”殷晓舜说,物业公司的顾虑不少:停车多了,工作量就会增加,成本谁来出?外来车辆增多,小区安全如何保障?
公司按照业主65%、物业25%、公司10%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希望提升物业积极性。但由于活跃量低,各方能分到的钱并不多。
对业主来说,车位出租的收益也不高,“一个月也就一两百元。”一位注册名为“停我有折扣”的用户说。另一些业主则对信息安全表示担忧,“车位出租前要实名注册,还必须提供车位产权证明,这些信息交给一家小公司,不放心。”
另外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车主超时停车;业主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下单后没有车位;还有业主为了将车位出租,自己把车违规停在过道上……“仅靠软件很难监管。”殷晓舜说。针对超时停车,“私家车位”目前会收取8倍罚款。
“泊泊停车”创始人熊运余则尝试用技术解决问题。公司曾制作一批蓝牙控制的地锁,车主下单后,可以跟业主一样凭识别系统进入泊车,还能监督车位上是否有车辆停放,但这些地锁送都送不出去,“物业不允许车主安装。”
破题:利益全产业链共享
尽管共享车位面临的难题不少,但不少创业者还是很看好这一市场。“川大有一个停车共享的大数据实验室,通过分析得知,目前成都私家车位的平均空闲时间在45%,哪怕是夜间,小区空闲车位也占10%到20%。”在熊运余看来,做好车位共享,相当于开了一个全城最大的虚拟停车场,利益非常可观。
前景虽好,眼前的难题如何破解?1个多月前,与四海逸家业委会的合作让殷晓舜找到新路子:通过与业委会合作,由业主出面与物业协商。“车位产权属于业主,理论上说,只要业主想合作物业不应阻止。”
熊运余则将目光投向全产业链,“车位共享是块大蛋糕,应该从硬件供应开始,全产业链共享。”他透露,公司正和几家车牌识别供应商合作,到八九月就可以覆盖三环以内30%的停车场。以与物管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为桥梁,将公司管理平台与物管管理平台整合起来,从而解决进出场和分享次序的问题。
政府对这一领域也越加关注。不久前,成都市交委专门召开了一次共享车位的专题研究会。此前,成都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曾透露,成都将加快研究促进共享停车发展的办法和举措,整合停车资源,推动互联网+停车融合发展。
(原标题:运行三年不温不火共享车位“卡”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