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在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村庄里(4)

2017-06-04 14:21:07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说说山。5月20日,我起了个大早,在村民引导下去爬门前那座大山。村民说,爬上艾家寨,早上可看日出看云海,美极了。可惜不巧,这天是阴天,没看到壮观的日出和云海,但我随手拍摄的《巨石》同样耐看。画面右边的巨石略显沉重,透过巨石与树木的缝隙望出去,无限风光在险峰。贫困不就像这个石头嘛,战胜贫困,光明在前!

说说石。通溪桥村的峡谷里有一种世界稀有的奇怪石头,石头里面包着另一种石头或小生物化石——冰碛岩。据考证,冰碛岩形成距今约6至7亿年间。当时,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后,又发生了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冷极热的现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2001年,科学家在湖南安化县发现了冰碛岩层。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国有小面积的冰碛岩外,我国湖南安化境内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冰碛岩层厚度、规模和岩石质量均为世界之最。

说说水。冰碛岩石缝里流出的水,清澈透明。前两天传来好消息,县有关部门对通溪桥村送检的山泉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水质优良,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连日来,我跟着村里和扶贫队干部,确定水源,选择建厂地址,将好喝的泉水与山外的人们一起分享。

说说人。刘采凤老人,每天爬着这里的山,喝着这里的水,已度过104个春秋。难怪人们称这里独有的年代久远的冰碛岩为“长寿石”呀。通溪桥村的孩子懂事,好学。刘维的妈妈患精神病多年,前几天被扶贫干部送进医院治疗,刘维成了爸爸的好帮手。村民刘奋勇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不仅是我们的扶贫对象,还是学习的楷模。

说说茶。风光无限的艾家寨上,已经种上了大片的茶园。这个茶园是镇上天茶茶叶有限公司3年前流转通溪桥村的土地建设的。董事长夏国勋告诉我:“百年以来,烟溪镇生产的红茶两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往后,人们可以爬上艾家寨,摘茶品茶,欣赏美丽风光。我们企业也想为精准扶贫做点贡献。一是以高于市场价来收购贫困户采摘的茶叶,二是让贫困户直接入股,让没有劳力采茶的贫困户也分享企业的红利。”

不能抱着金娃娃讨米,守着美丽家园喊穷。要发现美,保护美,宣传美,创造美——这已成为通溪桥人的共识。

  贫困群众的心热了

  ——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能够回到农村住上一个月,是我没有想到的。从事新闻工作,也经常走村入户、调研采访,但这次不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一心一意去感受广袤大地上正在升腾的激情。

西营村村民收割小香葱。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摄/光明图片

五台县盛产沙棘。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摄//光明图片

我这次蹲点的贫困村在五台县西营村。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这里村多、村小、村穷,贫困发生率26.83%,是忻州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少数”;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的第一站,曾经有上万儿郎为建立新中国血洒疆场。

怀着崇敬与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西营村,当时正值“五一”假日期间,村委会主任殷保卫正领着工人粉刷村委会的外墙。红色的墙裙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夺目,他说,村委要有个新气象,好让群众脱贫的劲头更足点。

虽然在脑海里无数次想象过,然而一切还是不如数字来的真实。西营村世代靠天吃饭,大部分土地属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321户740人中有69户216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率达50%。困难并没有吓退西营村人,他们脱贫信心十足,劲头更足,从香葱地里展开的“竞赛”就能清晰地感觉到。

一到村里,村民们就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小香葱种植合作社”,种了130多亩,正准备收割第一茬。5月5日,收割的日子到了。杨先荣是村里的割葱能手,第一天葱园刚刚开门,她就来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村里村外陆陆续续来了三四十人。当天晚上殷保卫在微信里说:今天割的最多的是杨先荣,75公斤,能挣90元。

到了第二天,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当杨先荣来到葱园时,已经有人在割葱。晚上九时,记者又收到了殷保卫的微信:常降云今天早上四点就来了,割了185公斤,能挣222元。

在西营村还流传着一件“殷逢阳不当贫困户”的故事。2016年,西营村贫困户公示,殷逢阳一家被评为贫困户。然而别人争着抢着的“好事”,殷逢阳却死活不肯接受:“把对贫困户的帮扶让给别人吧!我们自己想办法,摘掉贫困的帽子。”

殷保卫告诉记者,49岁的殷逢阳下肢重度残疾,长期坐轮椅;妻子郑金华在家一边务农,一边护理丈夫;一双儿女,长年在外打零工,全家所有的收入几乎都用来支付他长期的医药费。遗憾的是,在西营村蹲点的日子,我始终没有见到殷逢阳,夫妻二人跟着孩子去了外地,一边打工一边看病。

与西营村如火如荼的“竞赛”相比,高洪口乡手工香包订单培训班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逊色,原定10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下子来了150多人,一个个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香包,让贫困妇女把飞针走线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法宝。

时间匆匆走过,来时的迷茫已化成离别的方向。这段日子,我不仅感受到了贫困群众对脱贫的强烈渴望,更看到他们在寻找脱贫道路时所做的努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找准贫困的根子,多想致富的点子,让群众看到脱贫的盼头、准头和甜头,他们就会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老祠堂和它的新身份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蹲点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

77岁的老人许华珍站在险岩村的张家祠堂前,笑容恬淡。55年前,她嫁到这个村子,就是在这座祠堂里面完成了婚姻的仪式,而后生儿育女。现在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住在祠堂前面的房子里,闲适度日。

张家祠堂全貌。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摄/光明图片

关键词:蹲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