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6月2日上午在布鲁塞尔出席第12届中欧工商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奏响高水平互利合作新乐章》的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共同奏响高水平互利合作新乐章——在第12届中欧工商峰会上的演讲
(2017年6月2日,布鲁塞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尊敬的容克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布鲁塞尔,出席中欧工商峰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峰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长期致力于中欧友好合作的各界人士致以敬意!
比利时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布鲁塞尔是欧洲的“心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欧洲跳动的“脉搏”,也便于清晰观察世界局势的走向。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出现积极变化,乐观情绪上升,但增长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等挑战依然严峻。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力量,中欧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备受各方瞩目。我此访的重要目的,是推动中欧凝聚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以中欧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一贯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欧洲团结繁荣稳定。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欧盟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一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开放的欧洲,一个强大的欧元,关乎欧洲各国人民的根本福祉,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中国一直从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欧盟,把发展对欧关系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无论欧洲形势和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都愿与欧方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如既往地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尊重欧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我们坚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眼前困难,实现新的发展与进步。
中欧应共同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了中国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共同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张,提振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不存在有百利无一弊的灵丹妙药,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减少负面影响,但不能因噎废食,“踩刹车”、“挂倒挡”不可取,也不符合历史潮流。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坚持自由贸易,重振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推动世界经济迈上稳定复苏的轨道,使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更多人群。中欧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也应是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现在有人提出“公平贸易”问题。事实上,自由贸易是贸易公平的前提,限制贸易自由带不来贸易公平;公平原则是自由贸易的应有之义,不公平的贸易也无法持续。公平贸易应体现多边性、包容性、非歧视性等原则,不能将单边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将公平贸易政治化。
中欧应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贸秩序。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权威和效力应得到尊重和维护。即便现行多边规则有不适应形势变化的地方,大家可以共同协商加以完善,但不能无视既定规则,更不能推倒重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全面履行了各项承诺,其他成员方也应该这样做。欧盟作为现代国际经贸规则的主要创设者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标杆,遵守多边规则、维护多边体系,符合欧盟自身的利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是“日落条款”,按期无条件终止对华反倾销调查“替代国”做法,是各成员方的国际条约义务。希望欧盟在履行第15条义务问题上,向世界释放维护多边体系和规则的积极信号。如果世贸组织各成员都“选择性”遵守国际规则,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多边秩序的根基,最终不会有赢家。
中欧应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多位一体、密不可分。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历史上,中欧人民都曾饱受战乱之苦,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世界保持70多年的和平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中欧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方向,在国际社会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当前朝鲜半岛形势高度敏感复杂,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地区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叙利亚问题久拖未决,令人担忧。国际社会应尊重叙利亚人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共同推动叙利亚问题早日实现政治解决。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中欧都是受害者,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女士们、先生们!
中欧关系走过40多年历程,逐步迈入成熟稳健的发展轨道。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期间,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在双方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欧全方位合作稳步推进,经贸合作更是硕果累累。欧盟长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地,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方统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年均增长1.8%,欧盟对华出口年均增长5.8%。现在每分钟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万美元,每两天贸易额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额,每周有6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欧之间,每月中欧班列运行多达150列。中欧合作是优势互补的必然结果,双方人民都从中受益。来自欧洲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为欧洲家庭节约不少开支,中国广阔的市场为1.6万家欧洲在华投资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为欧洲各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放眼未来,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经济保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正处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对欧洲高品质消费品、先进技术设备、优质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欧洲经济回暖,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商机。欧盟对华投资仅占对外投资存量的4%,中国投资也只占欧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这与双方经济体量并不相称,投资合作还有巨大潜力。
中欧经贸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但合作共赢是主流。与过去相比,中国虽然经济规模大了,但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双方互补互利的合作格局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合作的方式。过去的合作基本是“欧洲投资+中国制造”,现在这种方式依然是主要的,又增加了“中国投资+欧洲制造”、“三方合作”等方式,开辟了“一带一路”建设新领域,双方利益交汇点更多、相互依存度更高。当然,中欧之间也有竞争的一面,但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竞争并不是坏事。中欧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发展,使两大市场“珠联璧合”,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中欧贸易平衡状况,是由各自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自由贸易体系下,不同经济体、不同时期总会出现逆差或者顺差,贸易不可能绝对平衡。中国对欧盟有顺差,但同时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有逆差;对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有顺差,而对德国、瑞士、奥地利、爱尔兰等又有逆差;中国货物贸易是顺差,服务贸易则有2400亿美元的逆差,其中400多亿美元来自欧洲。受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构等影响,国际贸易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单纯以现行原产地规则统计的贸易数据,并不能全面真实反映中欧之间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去年中欧货物贸易顺差74%来自加工贸易,顺差记在中国头上,利润主要流向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只赚取一些工本费。如果以增加值核算,中欧贸易顺差将下降40%左右。中国奉行进出口平衡的贸易政策,不刻意追求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2007年10%的峰值下降到去年的1.8%,今年一季度只有0.7%,低于不少欧盟国家水平。中方愿同欧方尽早启动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欧方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也希望欧方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发展。
中欧经贸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投资合作是其中的重要支柱。中方始终欢迎欧洲企业到中国投资,也鼓励中国企业来欧洲兴业,形成双向开放、平等开放、互利双赢的格局。但中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各异,对外开放的重点、力度、节奏都会有所不同,不能简单比较开放的领域和程度,追求一比一的对等开放,关键要看双方获利是否总体平衡。就拿汽车产业来说,有人抱怨中国开放程度不如欧洲,但欧洲品牌车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相当大的份额,而欧洲大街小巷几乎见不到中国品牌汽车的身影。中方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2015年我们第六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近期又第七次修订目录,限制类条目再缩减1/3。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除极少数领域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一律由审批改为备案。我们不仅放宽市场准入,还大力推进公平竞争。只要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企业,中国政府都一视同仁,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依法给予同等待遇。我们愿与欧方加快商谈高水平的投资协定,营造更开放、更公平、更规范的投资环境。也希望欧方在投资审查等方面公正对待中国企业,在签证等方面给予更多便利。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期性现象,是结构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下行导致需求萎缩,是造成钢铁等行业全球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中国86%的钢铁产量满足内需,去年出口欧盟的钢铁只有647万吨,还从欧盟进口122万吨的钢材。中方对钢铁出口不仅没有补贴,相反10年前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出口,包括加征出口关税,目前最高税率仍达20%。中国去产能的力度在世界上更是绝无仅有。在前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去年又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今年还将压减5000万吨左右。中国钢铁去产能涉及约50万职工分流安置,比欧盟钢铁工人总数还多17万人。把产能过剩归咎于中国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去产能的责任需要各方共担,最重要的不是相互指责而是共同行动。中方愿在全球钢铁论坛框架下加强分享削减产能的经验做法,建立中欧钢铁贸易机制,促进全球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巴黎协定》凝聚着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各方都应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协定得到有效落实。中国言必信,行必果。2011-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2%。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的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我们有信心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行动目标。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将继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愿同欧方加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之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亮点。
女士们、先生们!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应更加坚定地站在一起,携手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互利合作,造福双方人民,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