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2017-05-29 09:43:31    明星周边快知道  参与评论()人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那时候葛大爷还留着头发,梁天瘦得像根麻杆,英达和宋丹丹还是恩爱夫妻,如今已经当妈的关凌那时候还是个上小学的娃娃……你或许没有留意,电视剧《我爱我家》播出已经20年了。在它之后,马大姐、郭芙蓉、曾小贤陆续出现,却未有超越《我爱我家》的。情景喜剧到底怎么了?那些经典剧集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期《贵圈》采访英达、英壮、吕小品、俞白眉、韦正等人,为大家还原情景喜剧20年的沉浮岁月。

文_腾讯娱乐

前传 《我爱我家》筹拍波折多

情景喜剧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是英达从美国那里“顺”来的。1992年,王朔和英达合作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收视不佳,让英达想起了在美国留学时看到的《考斯比秀》——一种将观众引入拍摄现场,同时收录观众真实笑声的全新模式。想翻身的英达和王朔一拍即合,于是给了《我爱我家》,甚至整个中国情景喜剧一个机会。

王朔靠“三陪”忽悠投资 创作前临时跑路

两人在商量了几百字的故事大纲后,便琢磨着如何拉钱。按照英达“有好事得先想着亲戚”的性格,他很快便将目标锁定在一位东北的远房表舅身上。据英壮回忆,“那个表舅是个养鱼的企业家,跟影视行业一点关系没有。”在王朔、英达、英宁成立的“拉投资专项小组”在东北表舅家陪喝酒、陪滑雪、陪唠嗑的三陪攻势下,他们成功忽悠下了这笔投资。“具体数字不记得了,但几百万总是有的。”英达笑呵呵地说。就在拉到钱、准备进入剧本创作时,王朔却因为《爱你没商量》折戟受不了舆论压力,“跑路”去了海南。这个突发状况打乱了英达的计划,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堂弟,北大戏剧社的骨干—英壮。后来,王朔在《我爱我家》片头字幕上的职位是策划。

英达、英壮写剧本与世隔绝 梁左入组扭转大局

凭着大学时的磨合,英达英壮继续着《我爱我家》的剧本准备。“那会儿的英达是名人了,应酬特别多,想安心写作就得闭关。后来我俩在西山的一小招待所里封闭创作,完全与世隔绝。”英壮回忆道,“天天吃白菜面条,英宁偶尔给我们送送烧鸡,解馋补脑。”哥俩在山里这样写了一个多月,可即便如此,剧本的进度还是太慢。这时候,身在海南的王朔给英达打了一个电话,推荐了一个编剧人选——梁左。此前,凭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春晚小品,梁左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正是他的加入,让《我爱我家》的剧本进度、包袱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按英达的说法,“《我爱我家》其实应该是梁左的《我爱我家》。

正传 演员全是裙带关系

与拉投资时找亲戚的情景类似,英达找演员时也是先从身边人下手,《我爱我家》成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光明正大的“裙带”剧组。从1993年《我爱我家》开拍,到1994年在电视台播放,这其中的许多故事,也只有在当时那个年代才能发生。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演员:导演的媳妇、编剧的弟弟,连老爹的朋友都来撑场

投资、剧本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找演员了。大儿媳“和平”是最早定下来的,其饰演者宋丹丹是英达当时的妻子。那时的宋丹丹凭借《超生游击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少妇,远比英达有名。她的出演,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将整个剧组的卡司提高了一个级别。相对于宋丹丹进组的夫妻情谊,梁天的加盟就更加顺理成章。据郑猛透露,编剧梁左在创作剧中二儿子“贾志新”时,一直把自己的弟弟梁天当做人物原型。至于大儿子“贾志国”的扮演者杨立新,是宋丹丹人艺的同事,与英达也有过合作;饰小妹“贾小凡”的赵明明,则是英宁当时的妻子、英达的弟媳;此外,“傅明老人”的扮演者文兴宇,是在英达父亲英若诚的推荐下受邀入组的,当时他已是中国实验话剧院副院长了。

片酬:编剧酬劳全组最高, 英壮2000元、宋丹丹1000元

相较于如今的影视剧演员酬劳动辄要占到制作费一半的情况,《我爱我家》对编剧的尊重可谓诚意十足。杨立新曾透露,他拍《我爱我家》的片酬是每集300多块钱。据英壮回忆,当时梁左的工资全组最高,“毕竟他干了两份工作:文学师和编剧。”他写一集剧本的酬劳是宋丹丹的2-3倍,杨立新的7-8倍。由此可估算,英壮一集酬劳超过2000元,宋丹丹的每集片酬大概为1000元。而年龄最小的关凌,片酬只有每集50元。虽然演员挣得不多,但剧组的“福利”还是很“优厚”的,这得益于剧中众多的植入广告,某品牌冰激凌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厂家没给剧组一分钱,只是无限量供应冰激凌而已。“这是梁天带来的,”英达说,“他们在剧组里放了个大冰柜,里面放满了冰激凌,剧组人随便吃还管够。”除此之外,还有电脑、饮水机、啤酒等等。“啤酒当时就是一箱箱地往家搬,大家特别高兴,等于剧组发福利了。这些植入弄得我们剧组生活氛围特别浓。”

只有保姆“小张”和孙女“贾圆圆”是凭演技入组的“实力派”。“小张”的扮演者沈畅,之前曾是银河艺术团的童星,如今已退居幕后,成了艺人经纪;而演“贾圆圆”的关凌小朋友则是从三个备选小孩中脱颖而出,算是“海选冠军”。

后传 英氏喜剧爆发

《我爱我家》播出后,虽然有所争议,但还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仅向全国观众普及了情景喜剧这一概念,更让英达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有了英氏喜剧这块金字招牌。公司建立后先后拍摄了《候车大厅》《中国餐馆》《网虫日记》《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一系列剧集,更让旗下英壮、吕小品、林丛等新人,练就了独当大局的本领。

文兴宇提携英壮走向台前 英达最爱的作品生不逢时

1997年,描写铁路职工日常工作的情景喜剧《候车大厅》一下子将英壮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一名耀眼的喜剧明星。真正让英壮坚定走演员路的,不是哥哥英达,而是文兴宇老爷子。文兴宇筹备《电脑之家》时,他不仅找来英壮担任编剧,并鼓动他出演剧中的男一号,让他的表演才华得到释放,并为他成为英氏喜剧招牌演员奠定了基础。在《候车大厅》之后,英氏拍摄了英达倾注最多心血、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中国餐馆》,却生不逢时。用英达自己的话说,“他里面融入了我自己留学的经历,花费了很大心血。”当《中国餐馆》正准备开播的时候,发生了美国飞机轰炸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电视台方面紧急停播所有与美国相关的节目,《中国餐馆》便位列其中。拖了将近10个月,英达将它半送半卖地给了一家电视台,播出时电视台将它删减得面目全非。

吕小品片场偷师 《闲人马大姐》走上导演路

《闲人马大姐》的成功把英氏情景喜剧推上巅峰。这部戏不仅成就了蔡明,而且一拍就是近十年,成了国内寿命最长的情景喜剧。正是这部戏让吕小品的导演才华得到发挥,成为英氏喜剧后期的领军人物。自从在《我爱我家》中客串过小角色后,吕小品便经常出现在英氏喜剧的片场,有意识地站在英达身后,看导演如何指挥现场拍摄。拍摄《闲人马大姐》时,英达见他好学聪明,每逢自己不在现场,便安排吕小品“代班”,为了防止爱老油条不听指挥,英达对吕小品说,“你来指挥,我用对讲机帮你传话。”等到拍摄完成后,英达才告诉大家一切都是吕小品的指挥,让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年轻人。比《马大姐》稍晚,英氏喜剧的另一部代表作《东北一家人》开始拍摄,吕小品任执行导演。吕小品坦言,这部戏的火爆成了英氏情景喜剧最后的疯狂。在这之后,英氏再没有一部戏,能像之前一样风靡全国了。

外传 尚氏喜剧崛起

英氏喜剧的辉煌成就,让其成为了情景喜剧的一代宗师。但由于模式雷同,它在进入新世纪后已开始逐渐走向下坡。与此同时,以尚敬、宁财神、俞白眉等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已经跃跃欲试,开启了有别于英氏喜剧风格之外的创作路线。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吕小品安排尚敬进组 《炊事班的故事》一炮而红

尚敬入行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吕小品。吕小品在《闲人马大姐》拍摄期间,好友周晓斌想塞个演员进剧组,就是如今名噪一方的尚敬。当时《马大姐》为了拓展全国市场,加入了地方性角色。英达早就定了一个叫“何沪生”的上海人角色,但由于尚敬是四川人,吕小品颇费周折:“上海才一两千万人口,四川有一亿多人呢,咱把‘沪生’改成‘蓉生’多好听!”精明的英达被忽悠得一拍大腿,改了!尚敬就这么进组当起了演员。离开《马大姐》拍摄《向阳理发店》的时候,虽然经常会向英达讨教,但尚敬还是希望能做出自己的风格。直到《炊事班的故事》,尚敬才找到自己的一条新路。“我希望表达手段更多一点,剧情更闹腾一点,因此,在创作时借鉴了歌舞、戏曲等形式。”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喜剧,尚敬把它做活了,《炊事班的故事》也成了尚敬的成名作。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武林外传》颠覆传统 无厘头幽默风靡全国

《炊事班的故事》播出时,尚敬到上海拍摄《都市男女》,正式和宁财神、姚晨、沙溢、喻恩泰等合作。宁财神鲜活、搞怪的写作风格让尚敬喜欢,惺惺相惜的俩人也谋划着,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喜剧打上一个全新标签。由于《炊事班》的成功,尚敬、宁财神深感机会来了,便向求合作的投资人提出了武侠题材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构思。2003年,宁财神开始了创作,尚敬开始挑选演员。于是在《都市男女》中合作过的沙溢就是“白展堂”,姚晨成了“郭芙蓉”,喻恩泰成了“吕秀才”。参与过《炊事班》演出的姜超成了“李大嘴”,而范明因为想拍正剧被写没了。《武林外传》和之前的英氏喜剧那种写实风格完全不同,随着中国网络环境发生大改变,观众对于恶搞、段子等新形式的接受程度大为提升。最终,《武林外传》在2006年播出后一炮打响,不但在全国各卫视黄金时段反复播出,还成功捧出了姚晨、闫妮等人,甚至连幕后编剧宁财神也都成了大明星。

除了尚敬,从英氏脱离出来的林丛也颇为成功。按吕小品的话说,林丛是英达手把手教出来的嫡传弟子,参与了《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等多部作品的导演工作。这位当年《我爱我家》的副导演,在2007年执导了《家有儿女》系列,也获得了空前成功。

尾声 《爱情公寓》 不算情景喜剧的情景喜剧

《武林外传》之后,情景喜剧再无优秀作品令人挂怀。2009年,《爱情公寓1》开始在电视台播出,故事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青年公寓展开,讲述了公寓内的青年男女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前两季在播出后,反响平平,直到2012年第三季播出后,才发酵出巨大的好评,可谓喜剧中的大器晚成之作。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

导演韦正不愿和情景喜剧沾边

正在全国观众感叹情景喜剧回潮时,该剧的导演韦正却认为《爱情公寓》系列不应该划入这个范畴。“我更愿意称它是都市爆笑偶像剧。首先它的拍摄周期很长,甚至超过一般电视剧;其次是单集剧长,45分钟一集,哪个情景喜剧有这么长?”除了剧中的笑声外,《爱情公寓》再没有情景剧的元素了,“还是更接近偶像剧。”韦正说到。《爱情公寓》的不同还在于,《我爱我家》等传统情景喜剧重在现场拍摄,不仅三台机器同期录制,还要收录现场观众的笑声,考验的是导播的切换能力。《爱情公寓》的重心却是后期剪辑,甚至小到字幕,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不早不晚,才能达到效果”,韦正说,“就好比我们有场决战紫禁之巅的动作戏,吕布出来以后,东方不败说了四个字‘霸气侧漏’,它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为的就是刺激观众的笑点!”

评说 情景喜剧集体走向了没落

实际上,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除了还在播的《爱情公寓》——这个接近情景喜剧的偶像剧外,我们似乎真的再也找不到成功的情景喜剧了。许多曾痴迷于情景喜剧创作的幕后功臣,都已纷纷转行。他们或是改拍来钱快的电视剧,或是投身到高大上的电影圈,谈到情景喜剧的没落,每个人都表示出深深的无可奈何。

出路:政策扶持或者互联网的介入

“所以就需要政策的扶持。”英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拍摄资金、播出平台、题材,任何一方面的扶持都可以打破情景喜剧当下的怪圈。“互联网的介入或许是一条出路。”吕小品说道。作为新兴起的金主和播出平台,视频网站似乎能够暂时缓解情景喜剧目前的窘境。他曾经也做过尝试,2012年他就和蔡明等人依托互联网的力量做了《奇异家庭》,只不过效果有限。英壮也说以目前的情况,很难让他再去创作情景喜剧,什么时候有了新的局面他才会再回来。

编剧的影响和题材的限制

“如果再出现一个粱左,我相信我还能超越《我爱我家》或者是达到那个水平。”英达提出了编剧人才的问题。不过编剧俞白眉却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不该老说没有人才,这个产业绝对不是只有这环缺失。比如编剧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平等对待呢?这是人才流失的原因。”此外,审查机制也导致了一些讽刺性的包袱不能运用。“光我自己经历的戏,被毙的就多了。”吕小品回忆道。

情景喜剧陷入制播恶性循环

“《东北一家人》的制作费有多少?”当问到吕小品这个问题时,一向快人快语的他却表示,“最好别问,钱实在少得可怜。可那会儿演员的价格低啊,照样能请明星来。”没有钱,就请不到明星;没有明星,电视台就不愿意播;播不出去,就卖不出好价钱;卖不出高价,投资方要么赔钱,要么索性收手。这些问题让情景喜剧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吕小品表示,就算起用了新人,你捧红的演员也不爱在情景喜剧里继续演下去,因为花同样的时间,人家在别的大剧里已经赚了不知多少倍的酬劳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