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2号”让塔吉克斯坦的棉花种植户开了眼,不仅棉绒长、品质好,而且结桃多,产量高。第二年8月,有一株棉花竟然结了108个棉桃。当时,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在中国驻塔大使陪同下特意来种植示范田参观这株棉花,当场将这一棉花品种命名为“友谊1号”,并号召全国推广种植。
与此同时,河南黄泛区的新型农民们也在塔国创造了奇迹。1956年,段林的爷爷段守明从老家淮阳来到河南黄泛区,作为一名垦荒队员,开始整治这片曾被严重盐碱化的贫瘠土地。50多年后,作为一名“泛区三代”,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段林接过祖辈的衣钵又成为了一名“拓荒者”,但与爷爷不同,如今他和同事们所劳作的土地已远在海外。
2014年,出国种粮的黄泛区人在塔国获得首次丰收。见到黄泛区人所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当地标准3倍左右,前来参观的塔国农技人员纷纷称赞。去年8月,技术人员在塔国开展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接近600公斤的2000多亩夏玉米喜获丰收。由此,中国农民也开了当地农业“一年两熟”的先河。
农业投资走向海外
近年来,中国农业领域双向开放不断加深,不仅进口农产品增加,而且农业企业赴海外投资亦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开放趋势。
作为中国最大的苜蓿颗粒供应商,张仁武目睹了近年来国内一波又一波的苜蓿荒。随着近年来中国奶牛越养越多,作为优质蛋白饲料来源的苜蓿草一直供应紧张。几年前,张仁武花了1000多万美元在犹他州北部泽森小镇买下了一个13万多亩的农场,这比他在国内经营了十几年的农场大了好几倍。张仁武说,他要把海外的阳光、土地、气候、水资源等优质要素充分利用起来。
事实上,中国农业有足够的技术盘活海外优质农业要素。例如,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就将新疆的耐盐小麦品种引入当地种植,最终在当地人眼里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出了粮食,并且比当地肥沃土地的小麦产量还要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农业投资也是形式多样。据了解,目前一些大型中国农业企业倾向在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等地投资规模较大的种植园;或者在其他国家投资种植水稻、木薯、芝麻等作物,一部分供应当地需求,另一部分输送到中国。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