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开放与合作才能发展——走访海丝重镇泉州

2017-05-05 08:16:17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杨喆):泉州,亦称刺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架起了东西方商贸、人文交往的桥梁。在即将于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记者来到刺桐港,去探寻泉州兴衰更替的历史印记,展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繁荣的美好前景。

泉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绵延曲折的海岸线自古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有关于闽越人习于航海的记载。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荣介绍说:“闽南这个地方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穷,穷怎么办?穷则生变,我们张开眼睛,面朝大海,所以我们闯荡江湖,男人就要漂洋过海到南洋去谋生。”

海上交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从宋元时代开始,泉州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泉州的经济、社会、文化也在频繁的对外交流中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海外贸易量大,泉州设立了“榷利院”、“海路都指挥使”等专门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到公元11世纪,古代海关市舶司在泉州设立,商人们免去长途转运的麻烦,从泉州领取公凭(古代护照)便可直接出海贸易。

公元1214世纪是泉州海上交通的繁盛期。造船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及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大力扶持,都极大地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

泉州为什么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港口?是什么吸引了各国外商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因为泉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平台。李国荣馆长介绍说,按照记载,即便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占到商品价值的近一半,中国的商品依然受到世界各国的追捧,商人们依然有利可图。

李国荣说:“我在泉州还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再运回我原来的市场卖掉。从泉州运来的东西是各个地方的畅销品。说白了,我把东西运到泉州我一分钱不赚都是赚,我把货卖出去只要把本钱回来,我买到东西拿回去到我原来的市场,我又狠赚一笔。这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命脉,这才是泉州港繁荣兴盛的根本,就是泉州提供一个市场,它可以吸纳、消费世界上各地运到泉州的货物,哪怕这路上物流要去掉百分之四十,政府收百分之十的税收,都还是让你有钱赚。”

“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这个地区风光秀丽。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这里的居民,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由。”这是马可·波罗在其游记第二卷《刺桐城》一章里,向世人介绍他在泉州的见闻。对此,李国荣馆长感慨道,“马可·波罗发现的泉州的这种秘密,恰恰就是开放的、自由的、互惠互利的大贸易、大航海、大交流、大和平年代才有的现象,这种模式难道不就是当下我们所倡议的联动的、包容的、创新的世界经济的一个历史上的存在吗?”

刺桐港的历史向我们诉说,开放才能发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新时代命题下,各国各地区只要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顺势而为,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就能够共同发展,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红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