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3年前我从六盘水到昆明,车厢里都是菜农、果农,他们坐车到临近集市上去卖。大家并排坐在一起,宽敞的过道里放着扁担与竹筐,装着自家种的青菜、豆角、杨梅……火车慢悠悠地咣当着,菜农们熟练地拣出豆角,绑成一捆。有人串到这节车厢来,就近买菜。几穗玉米装袋,老秤杆一提,绑着秤砣的绳子拨到一刻度处。
“你看,这秤高高的。”买菜的看着微翘的杆子,得了实惠,一场买卖成交。
老杆秤背后的生意经,有着熟人社会间的往来人情。没有机器的精准计算与硬邦邦的金钱刻度,朴实、真切。
云贵的2月,乌蒙山间绿意渐浓,车行过北盘江。
山路崎岖,对于很多离公路远的自然村来说,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土路才能坐上汽车。途经家门口的绿皮火车兼具便捷与安全,最重要的是票价低。
从马龙到曲靖,票价1元;茅草坪到柏果镇3元;发耳到六盘水3元。普通的班车,一趟就要将近30块钱,来回60块的路费,卖空一天的菜都挣不回来。一把青菜,卖5毛钱。
我挑过他们的担子,七八十斤。我给一位挑着担子的妇女拍了张照片,那时已是傍晚,她要回家了,可筐里的菜还算是满的。种地的老百姓,靠天和运气吃饭。
后来,我再去时,菜农们和我说之前1块钱的车没了,最便宜的是7块钱的、有空调的车。票价涨了,也得坐,“没得选择”。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