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继续没落,已成港片无法更改的命运

2017-04-18 03:42:08    中国日报网  参与评论()人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4月14日重映,这次是以加长纪念版的名义。2014年10月24日,《大话西游》上下两部(《月光宝盒》、《大圣娶亲》)曾重映过一次,那次是胶片转数字,重映契机是《大话西游》上映20周年,可惜的是,票房并不佳,观众并不买账。

这一次重映,《大话西游》的票房也不会高,而且“情怀”已经在上一次被消费得差不多了,找不出重映的意义在哪里。不过,清明档之后的电影市场寡淡,上周几部国产片的票房加在一起也才几百万元,《大话西游》这部老港片重新入市,或能刺激一下观众对港片的没落进行一下反思;为什么在过去港片可以叱咤风云,到现在却只能依靠回忆老片才能想起香港电影的辉煌了。

有种观点认为,电影创作的兴盛与否,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有相当大的关系,从这个视角看,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港片的繁荣,恰好与香港商业活动频繁、文化的包容与多样化有关。以《喋血双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为代表的警匪片,以《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等“古惑仔五部曲”为代表的古惑仔电影,以《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东方不败》为代表的武侠片,以及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情圣》、《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等,均诞生于这一时期。而到了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各个类型的创作全面下滑,仅有《无间道》、《寒战》、《毒战》等少数警匪片还在维护着香港商业片的尊严。内地电影的崛起也对港片形成狙击,《泰囧》、《风声》、《失恋33天》、《煎饼侠》、《寻龙诀》……内地电影人紧跟市场变化推出的作品,在受追捧程度上全面压倒港片,在创新敏感性方面曾经领风气之先的港片创作者,已经无法跟上内地电影市场的节奏。

观众再谈起香港电影,也多把目光聚集在《桃姐》、《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等文艺片身上,这些电影也无一例外被与香港情怀所关联。在商业片失去竞争力之后,文艺片成为捍卫港片尊严的最后防线。近些年,香港金像奖时常把重要奖项颁给已经小众化的港片,也似在尝试唤醒香港电影人重新找到创作立足点。

梁家辉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坦然承认,“港片的没落,是我们这一代造成的”,这是少见的香港电影人为港片没落扛罪的创作者。导演和演员多是老面孔,新鲜血液输入少,缺乏对后辈的培养,香港电影创作层的断代状况,等到被发现时已经无可挽回。文隽在今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举办的以培养内地导演新人为目的的“青葱计划”创投会上也表示,香港也有类似的培养活动,但在人才发现方面,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如今的香港电影,还在依靠其商业片黄金时代涌现的人才在支撑着,还是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王晶、陈可辛等老面孔在拼杀,人才断代将使港片失去继承人。

当然,港片没落也和整个华语电影创作的不景气有关。中国市场的空前利好,似乎并没有给滋生经典电影留出空间和土壤,大量“产品化”电影充斥市场,真正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作品稀少,并且能真正代表华语电影创作水平、可与世界电影进行竞争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整体上看,港片输于内外夹击。内有内地电影的多方挤压,外有欧美电影的围追堵截,在香港本土,观众群的流失也不足以支撑起港片的繁荣,继续没落下去,已成港片无法更改的命运。

但无论如何,曾为观众带来无数美好回忆的香港电影,它曾经的辉煌不可抹煞,香港电影曾经深刻地介入到几代华语观众的娱乐与精神生活,那些经典作品,也将永久留存于华语电影宝库中,供后来者观赏与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