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
多位行家反馈,这部片子废了
国内影视圈一贯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类型影视作品火就跟风投什么,正如《潜伏》火了,电视剧兴起谍战风一样。
《人民的名义》之后是否会冒出一批反腐剧,带动政治类题材投资热?
在投资方之一安晓芬看来,《人民的名义》成功带有一定必然性,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反腐剧冒出来,但再想达到如今的热议程度并不容易。
“首先是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10年才创作出来的剧本;其次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牵头,还有金盾中心保驾护航;第三,反腐剧已经13年未见了,在当下的政治环境和大背景下,这样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很稀缺;第四,导演刷脸,那么多老戏骨愿意放弃高片酬出演。”
做政治剧,是属于少数人少数公司可以操作的项目。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做。像《人民的名义》这种剧,如果不是最高检发起,是不可能有这个项目的,能写剧本的太少,审查壁垒高。
“这部电视剧火了之后,顶多今后拉投资的时候容易一些。以前大家可能听到这个题材就反感,连看都不想看,今后大家听到政策类型主旋律的影视剧,可能不仅仅从题材上判断投资价值,也会通过其他标准,深入衡量作品。”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表示。
在开机宴上,高亚麟跟几家投资方说,是做好了亏损40%心理准备来的。后期发行的时候,他曾经咨询多位行家,得到的反馈基本就是,这部片子废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高亚麟跟合伙人就在宾馆的地上相互看着,恨不得抽嘴巴子。后来又相互安慰,赔了就赔了,就当是给自己的公司做宣传了。
“我估计一般投资人没有这么干的,因为我是第一次才这样干。”高亚麟说。
在《人民的名义》这次投资中可以看到,几家投资方主要是相信对的人。如果没有最高检牵头,如果没有周梅森这个“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做编剧,如果不是导演找来一群老戏骨,可能这5家投资方,谁都不敢投。
“今后可能会出来类似题材的剧,比如新红色经典题材、反腐题材、国安题材等,但不管什么题材,故事好不好,抹得局好不好,都是投资人衡量一个影视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标准。”业内另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这样评价。
这正好应了文艺圈一句口头语:好的本子加好的班子,一定会出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