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纠正认知偏差,中欧携手同行

国际问题观察员 郑韬

自去年底以来,中欧关系发展势头向好。年初中欧高层互访迎来“小暖春”,近来中欧环境与气候、数字、经贸领域高层对话相继顺利举行,中欧战略高层对话也已排上日程,各领域磋商有序推进,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但另一方面,中欧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欧洲对华坚持“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既要在欧方有需求的领域合作,又要遏制中国发展”的目标悖论,加之近期“去风险”的错误导向,导致欧洲陷入认知偏差,对华政策在逻辑不通、无法自洽的死胡同里游移不定、走不出来,干扰中欧合作顺利开展。

政策制定始于决策者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认知是决定政策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认知能力基于对历史社会发展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一孔之见的主观主义、刻板固执的教条主义必然会导致决策失当、效果不彰。因此,要为中欧关系发展营造理性、客观、友好的环境,归根结底还要从思想根源上纠偏。

欧洲认知偏差一:“去风险”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欧洲近期一再强调不寻求对华“脱钩”,而是要“去风险”。国家竞争力来自创新和发展,而不是相互踩拉和恶性比拼。自由市场、公平竞争一直是被欧洲奉为圭臬的价值坐标。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不公平打压,欧盟发出了“我们要公平”的大声疾呼并誓言反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不期待欧洲对中国的遭遇感同身受,但要知道“失道者寡助”。欧洲承认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就要敢于同中国合作共赢,而非所谓“降低依赖”,与中国保持距离。中国是欧洲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伙伴,“去风险”无法给予欧洲绝对安全的避风港,损失的是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机遇。在中欧利益紧密交织的背景下,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理解才是最大的障碍。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