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老舍在伦敦的时光印记(旅人心语)(2)

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现代主义思潮在欧洲方兴未艾。中国大地进入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以老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明、介绍中国气象,为当时的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据伦敦大学记载,在英国工作期间,老舍尽力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东方学院在续约时评价道,“舒先生在这里工作得非常令人满意”。其间,英国广播公司曾邀请老舍参与录制关于中文知识的广播节目,东方学院第一批中文课程唱片里的声音也出自老舍。老唱片的沙沙声中,老舍年轻的声音抑扬顿挫,清亮的京音听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东方学院的中国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学校也成为当时能够提供中文学位的欧洲大学之一。

1929年,已发表多篇小说并在文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家老舍离开了伦敦。在英国期间,老舍大量阅读19世纪以来的欧洲经典文学作品,英国的狄更斯、威尔斯,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等都让他深受启发。正如他写到的,“我是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欧洲文学经典不仅激发了老舍的创作热情,也对他的创作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回到中国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艺的社会作用,逐步形成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气象。

近百年过去,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依旧清净雅致。这栋小楼里留下的时光印记,继续讲述着中西文化交流交往的故事。

《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