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特稿: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寻找治沙灵感(2)

这样的合作可以让许多受荒漠化影响的地方受益。来自蒙古国的生态学研究人员巴桑巴特·奥云达丽说,受荒漠化影响,她家乡的湖泊退化严重,希望能借鉴中国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相信“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有助于治理相关问题。

大漠中的坚守

塔里木沙漠公路旁,有100多座水井房。满载外国治沙专家的大巴,停在了其中的12号。

魏亚丽和她的丈夫已经在这里坚守了4年,在一片大漠中,守护着公路两侧的防护林和草方格。

“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哈萨克斯坦拯救咸海基金会副主任阿利姆贝托娃·绍蕾什拉着魏亚丽一起拍照留念。小屋只有大约10平方米,摆下床和桌椅已显得局促,专家们合影都摆不开姿势。

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卡比布拉夫·巴希疆掏出手机,在屏幕上滑出几张照片,对魏亚丽说:“看,这是我的家乡,是不是和这里有些像?”

他们都是在沙漠里摸爬滚打过的人,但当看到常年与沙为伴的护林员,心中依然充满敬佩。每天凌晨,魏亚丽和她的丈夫都要早起,赶在沙地还没被太阳炙烤得无法下脚前,检查保养滴灌带和太阳能板,照顾防护林里的每一棵树。

虽然语言不通,魏亚丽还是很高兴地比划着和外国专家交流。除了定期送补给的师傅,大部分时间只有她和丈夫在这一片荒漠里坚守。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贝鲁·泰纳望着魏亚丽和她的小屋迟迟不愿离去。“中国人真是不怕吃苦,真是太敬业了!”他感慨道,从学生到科学家,从农民到工程师,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同心同德的群众基础成为抗击荒漠化的重要力量之源。

餐桌上的期待

要不是亲眼所见,齐纳布·博拉无法想象,沙漠边上的城镇,依然能粮食丰收,牛羊成群,随时随地都能吃上一顿美味的烤肉抓饭。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