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特稿: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寻找治沙灵感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0日电特稿: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寻找治沙灵感

新华社记者葛晨张晓龙郭雨祺

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如今,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这里的治沙经验又吸引了来自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治沙人到此交流学习,寻找治沙灵感。

树根里的秘密

汗珠从奥斯曼·德拉梅的脸上滑落,在沙地上留下一片印痕。塔克拉玛干沙漠烈日下,这位塞内加尔治沙专家的衬衣早已湿透,紧贴在身上。

德拉梅顾不上休息,把灼热的黄沙装入白色圆筒形袋子,然后把一个个沙袋垒成整齐的方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沙袋,其实蕴含着一项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障。它们可明显降低近地表风速,有效促进植被恢复,因可降解而绿色无污染,还可以用非洲常见的木薯作为原材料。

“是这样操作吗?”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德拉梅还不愿离去,拉着中方科研人员再次演示沙障铺设方法。“我是一名技术人员,必须弄明白中国同行使用的先进技术。”

6月的新疆,风景正好,但德拉梅和其他从非洲、中亚等地赶来参加中外治沙培训班的同行们,顾不上欣赏风景,刚抵达中国,就一头扎进了酷热的沙漠深处。

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沿着楼梯走进一条荫凉的地道,两边的墙壁竟是两面透明的玻璃,地下的植物根须清晰可见。在这座水分诱导试验场里,科研人员可以观测各种植物的根系如何适应不同地下水位和地质环境。

“这种观测植物生长的方法太棒了,对我们选育合适的植物来修复盐碱地很有帮助。”手扶着玻璃墙,德拉梅看得入神。

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主管迪奥普·苏莱曼说:“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来防治荒漠化,中方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使我们从中国技术中获得了启发。”

推荐阅读

军事

  • 中方对辛格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缅怀其积极贡献

  • 2024年10大海外新闻 特朗普胜选引发全球关注

  • 2024中国载人航天年终盘点 名场面回顾

  • 韩警方突击检查尹锡悦的“安全屋” 调查紧急戒严令会议

  • 韩国国会通过代总统弹劾案 国务总理韩德洙遭弹劾

  • 乌媒:拜登就俄方对乌发动“圣诞袭击”发声,指示五角大楼继续扩大对乌武器供应 加强防御能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