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红海上的丝路记忆

红海上的丝路记忆

图①:中沙联合考古队在塞林港周边海域搜索古航道。图②:塞林港遗址发掘出来的建筑墙体。图③:塞林港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残片。图片均为中沙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姜波提供

自古以来,红海就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交汇点。位于红海东岸、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沙特阿拉伯塞林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经行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与友好关系。历史上,塞林港曾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通往麦地那的吉尔港并称红海“三大港”。岁月流逝,塞林港昔日的热闹与繁华逐渐衰落,遗址也慢慢被流沙掩埋。

2016年,中国和沙特签署《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合作协议书》。2018年以来,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在塞林港遗址展开考古调查与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海边进行的沙漠考古

阿拉伯文献记载,塞林港最繁荣兴盛的时期是公元9世纪至13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搭乘船只从这里登陆,前往麦加或其他贸易城市。公元15世纪,明朝航海家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最远经塞林港抵达麦加。船队靠岸后,用瓷器、金银、丝绸、茶叶和铁器等与当地居民交换特产与礼物。随行翻译马欢将其在红海沿岸的所见所闻收录于《瀛涯胜览》一书。

2018年3月和2019年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的10余名考古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塞林港遗址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这是中国考古队首次来到阿拉伯半岛。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姜波将这次联合考古工作形容为“海边的沙漠考古”:考古队队员不仅要在陆地上开展田野发掘,还要潜入水底进行探索。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