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高频水质监测
本报记者张慧中
据统计,德国全境约有1.2万处天然湖泊。湖泊在德国的农业灌溉、居民饮水和休闲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湖泊一度受到污染。其中,农耕活动导致的化学物质流入湖泊,成为污染的重要因素。为此,德国于1957年制定了《联邦水法》,此后又以欧盟2000年颁布的《水框架指令》为基准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
博登湖位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边境地区,湖岸线总长为273公里,其中173公里位于德国境内,分属于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和拜仁州。该湖不仅有助于减轻洪水或干旱的风险,还有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是周边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上世纪70年代,肥料的使用以及水源净化设施的缺乏,曾令博登湖面临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1972年,该湖被德国政府认定为“严重污染”。此后,当地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并采取了一系列限磷措施。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湖的水质逐年改善。为巩固博登湖治理成果,德国政府从法律和技术等层面,不间断对湖水质量进行监测及管理。
在法律层面,欧盟《水框架指令》的颁布标志着欧洲统一的水资源保护政策的开始。其总体目标包括保护和提高水生生态系统和地下水的状况;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停止或逐步淘汰危险物质的排放等。德国政府将该指令的相关规定融合到了《联邦水法》中,并于2002年6月实施。2010年3月,《联邦水法修正案》对联邦和各州的水资源管理立法权进行了根本性重组,为跨国界、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德国政府又陆续细化水资源相关法律,出台了《地表水条例》《联邦废水收费法》《联邦化学物质法》等补充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