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加强交通文明建设、塑造良好出行环境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建设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体现。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状况总体有序,这与交通管理部门推进交通文明建设密不可分。2017年至2020年,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了“一盔一带”“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和“122交通安全日”“交通安全进学校”等交通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我国城市交通文明建设进入全民参与、深度普及的阶段。
营造文明的交通环境需要主管部门、全体交通参与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针对不同道路主体,我国各地推出了精准的交管措施。在行人交通文明建设方面,各地积极探索文明交通征信体系建设,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如南京市、深圳市将多次违法等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对骑行者的管理,重在提升其交通规则意识,如上海市、晋中市加强了对非机动车逆行、骑行接打电话、违法载人等行为的罚款与教育力度。在机动车文明建设方面,各地加大对“不礼让行人”等现象的查处力度,努力弘扬“文明驾驶、不争道抢行”的良好社会风尚。2018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逐年减少,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增长逐渐减缓,反映出交通文明程度和人们的规则意识不断提升。
我国交通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些痛点。一方面,由于执法难度大、文明驾驶意识不足等因素,不礼让行人、随意换道、抢道、鸣笛等不文明驾驶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共享单车和电动车成为城市道路交通重要参与者,机动和非机动车混行条件下的交通治理难度加大,针对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三轮车的交通管理仍需完善。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对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但执法强度、惩戒力度和警示教育效果均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