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共同守护湿地促进和谐发展(2)

“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腹滨鹬是一种只有茶杯大小的滨鸟,繁殖于环北极苔原地区,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之一。

过去15年,“全球迁徙网络”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持续监测中国滨海湿地红腹滨鹬等近危物种数量及鸟类食物的丰富程度,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揭示了滨海湿地与迁飞鸟类的关系。

“全球迁徙网络”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化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知名鸟类迁徙生态学家特尼斯·皮尔斯玛的团队运营,是全球生物学家和观鸟爱好者等观测鸟类迁徙的重要参考网站,为各国决策者开展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国际享有盛誉。荷兰是开展湿地保护、水利用和水治理较早的国家之一。皮尔斯玛介绍,他的团队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双方共同承担博士生培养、田野观测、论文撰写等工作。“中国拥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我们希望与中国同事分享更多荷兰湿地保护与科研经验,开展更多合作,共同致力于全球湿地保护。”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严格且有效的保护措施,比如针对湿地保护专门立法,明确湿地利用要求,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为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皮尔斯玛表示,在多年的研究和工作中,他见证了中国湿地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2010年第一次到访中国时,他看到海岸边有很多挖泥船、水泵等大型设备。“得益于中国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后不过短短几年,中国的滨海湿地就重新焕发生机,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积极意义。”

“环保标准越来越高,执行越来越严”

只要不出差,每周徒步去洱海边转转,是美国人林登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去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他最终选择扎根洱海畔的大理市喜洲古镇,开办了一家客栈,见证了洱海的生态治理过程。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