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题:民主何以成为美国“私器”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民主成了美国的“专利”。这个自诩“灯塔”的国家,手握“民主标尺”满世界搞测量,动辄以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乃至颠覆其政权,把民主变成了划分阵营、号令天下的维霸工具。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何以成了美国的私家“法器”。
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统治”,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良政善治的政治实践,因历史文化制度国情发展阶段等差异,这种实践本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然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民主定义不断收敛,直至“一人一票的竞争选举”成为衡量民主的唯一标准,“民主”窄化为“选主”,美国所代表的民主模式在有的人眼中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唯一或者绝对模板,世界也由此被推向了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实际是美国利用话语霸权偷换概念、重构认知的结果。认知往往取决于“元概念”,垄断“元概念”的定义权,就掌握了认知体系建构的话语权,对民主亦是如此。二战前后,美国在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中意识到,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生俱来的政治特征,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道义优势,而美式民主与资本深度绑定,服务于少数集团利益,具有天生的局限性。面对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在争夺人心的较量中处于劣势”的美国决定启动民主“元概念”的“置换工程”,意图重塑世界对民主的认知。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学界推出民主研究学术工程,运用其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对民主话语进行改造,将美式民主的“竞争选举”“多党轮替”“三权鼎立”等特征转化为民主的“普世”标准,向世界推而广之。此“偷梁换柱”的手法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美式民主为模板“量体裁衣”,排除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平等及政府对人民回应性等元素,核心功能是“区分敌我”,把美国及其盟友划入“民主国家”,把对立阵营国家划为“非民主或极权国家”;二是运用当时先进的行为学、心理学成果论证“人民难以形成共同意志”,为其意识形态披上科学外衣;三是构建学术范式,“竞争选举民主”被确立为官方话语之后,政府通过资金扶持构建学术研究体系,任何“走偏”的研究成果不会被发表,学术同盟之外的学者会受到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