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产业旺 乡村兴(人民政协新实践)(2)

破解农业“小散弱”的瓶颈,需要向规模要效益的解题思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多次深入贵州、云南、黑龙江等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产业兴旺不仅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更要关注农民的“真正参与”和“利益共享”,让农民既有活干,又有钱赚。

“应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劳务合作、股份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深度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格局。”刘昕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在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看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容易、发挥作用难,需要政府用好支农惠农资金,大力发展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他举了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耘眼”APP的例子:在这个人工智能农技服务平台上,农户用手机拍照后即可获得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方案、评估生长状态及产量等信息,目前该平台已为数十万农户提供服务。“各地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贴、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育种、播种、农机、收割等专业农事服务组织。”钱学明说。

截至目前,全国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超过300万家,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40万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认为,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粮食产业提档升级,拓展家庭经营收入空间:“鼓励有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向产前延伸,通过订单收购、产业联盟等方式,参与优质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