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国际社会应当最终认识到采取行动的时机已经到来。但从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的工作进展并不平衡,同时也缺少到2030年实现极度贫困清零目标所必需的条件和资源。根据最新的预测,这一目标可能无法按期实现。联合国2019年度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度报告发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36%下降至2018年的8.6%。但是,随着全球各国疲于应付深度贫困、暴力冲突和自然灾害,减贫工作的步伐开始放缓。此外,全球饥饿指数在保持长期下降态势后,最近又有所回升。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这些挑战,疫情在卫生和经济领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阻断了全球的经济活动,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收入和粮食产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疫情可能会使减贫日程表倒退几年。我认为,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期限调整到2035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
那么,一项成功的、能有效消除贫困的发展战略,应包括哪些关键因素?在高速发展、创造就业和减贫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学习借鉴哪些经验?
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为某种战略未免过于简单草率了。在诸多因素中,中国采取的对外开放和贸易导向政策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太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贸易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较“亚洲四小龙”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很快意识到,国际贸易和知识转移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源。通过向国际市场开放贸易活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制造的产品开拓了巨大的需求,同时还引进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知识。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遵循了正确的工业化顺序:首先,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推行的违背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战略(CAD)不同,中国的出口和工业扩张是建立在其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CAF)。其次,通过从世界各地引进思想、技术和技巧,中国得以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总之,中国引进了世界的知识,输出了世界所需。同时,来自世界的需求为中国的工业带来了国内市场所欠缺的规模经济。
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过去40年间,中国共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纽约3月26日电 记者高伟东报道: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3月25日发布的《2020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度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色。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
在位于布隆迪布班扎省吉航加县的中国援布杂交水稻示范田内,中方专家向当地农民传授水稻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 吕 强摄 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布隆迪布班扎省吉航加县的农民取得水稻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