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5日,马克龙发起全国辩论,希望凝聚法国社会对推进改革的共识。4月初,持续2个多月的全国辩论收官。据法国官方提供的数字,全国辩论参与者达到150万人,各地共召开10405次地方会议,50万人提出了建议和诉求。
4月25日,马克龙根据全国辩论所反映的民意,提出政治经济等领域一系列改革举措。他承诺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还承诺提高退休金,深入改革民主制度,改变议席分配方式,部分下放政府权力等。他主张欧盟加强边境管控,同时接收一些生命安全面临威胁的避难者。
尽管官方数字“亮眼”,改革表态“有力”,但仍未能彻底平息“黄马甲”运动。在反对者看来,马克龙发起的全国辩论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他游走于法国各地会见地方官员和民众,却缺乏改革诚意和有效方案。
根据法国民调机构埃拉贝发布的民调结果,65%的受访者认为马克龙的改革方案并不令人信服。据法新社报道,近期多项民调显示,马克龙的支持率在30%左右。而他2017年上台初期支持率一度超过60%。
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认为,引发“黄马甲”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民主制度弊端和法国社会阶层固化,这些痼疾显然都难以根除。因此,尽管“黄马甲”运动有趋冷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会随之消散。
首先,“黄马甲”运动是西方民主制度弊病不断累积的结果。“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难以产生真正代表中下层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导致中下层的声音长期被忽视。选举上台的各路政客只顾维护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常常为应付选举而追求短期政绩,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法国社会结构呈现严重“千层饼”化的局面,各阶层之间缺少沟通,彼此隔绝,使得法国社会在需要改革转型时难以聚力前行。
此外,放眼整个欧盟,经济增长放缓,难民移民增多,恐怖威胁加剧,许多成员国民粹主义思潮盛行。在此背景下,法国“黄马甲”运动中的一些动向与欧洲民粹势力抬头的趋势相呼应,更增加了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90年代初,中法关系因法国政府参与西方对华制裁并批准售台武器一度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