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白衣天使”谱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2019-03-17 16:10:0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温得和克3月17日电 通讯:中国“白衣天使”谱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新华社记者

春节假期刚一过,纳米比亚患者利娅·提考图克就来到中国第12批援纳医疗队诊室,感谢中国医疗队帮助她重新独立行走。

去年12月,30岁的提考图克因臀背部疼痛无法行走,当地医生根据所有检查结果都无法对她的病情作出诊断,当然也就无法实施治疗。今年1月,她带着丝毫没有缓解的疼痛出了院,从此走路也离不开助行器。

经人介绍,提考图克来到中国医疗队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令她惊喜的是,第一天就诊结束她就明显感觉到疼痛减轻,很快她就扔掉了助行器。看到中国针灸和推拿治疗对提考图克病情如此见效,她的家人兴奋不已。

据连续三批援纳的医疗队队长褚海林介绍,当地患者对中国医生的水平非常信任,在医疗队诊室,经常可以看到当地病患因为治疗见效而向中国医生表示感谢的场面,甚至有病患载歌载舞来表达欢喜和感激之情。

这只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援非医疗的一个缩影。从撒哈拉沙漠到乞力马扎罗雪山,从尼罗河河畔到几内亚海湾,从非洲大草原到热带雨林,中国医疗队像珍珠般洒落在广袤的非洲大地。

援非医疗始于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和争取国家独立时期。1963年,阿尔及利亚向国际社会发出紧急医疗援助请求,中国政府在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毅然组织医疗队远赴非洲,拉开对非医疗援助大幕。

半个多世纪以来,2万多人次中国医护人员,肩负祖国和人民重托,克服种种困难,足迹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数以亿计非洲病患,为非洲培训数以万计医务工作者,不断谱写着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对非医疗援助初期,中国医疗队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和当地医护人员一道因地制宜开展医疗救治:没有电灯就用手电筒照明,没有手术台就用普通床改造,没有医疗器皿就拿高温消毒的餐盒替代……

进入新世纪,中国医疗队在援非医疗中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复明、心脏搭桥和内窥镜微创等先进技术,为病患提供范围更为广泛的服务。

在冈比亚,中国“光明行”医疗队义诊让200多名病患重见光明;在苏丹,中国医疗队为90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在马拉维,中国医疗队成功实施首例胃癌根治术手术,填补当地医院手术空白;在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在供电中断情况下借助手机照明完成几内亚首例开胸手术……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逾1200名中国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前往西非疫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与非洲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一例例填补空白的手术,一声声充满感激的赞许,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

毛里塔尼亚总理叶海亚·乌尔德·哈达明说,50年来,中国医疗队为推动中毛两国卫生合作、提高毛里塔尼亚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突出贡献,毛里塔尼亚政府和人民对此深表感谢、永志不忘。

赞比亚卫生部长齐塔卢·奇卢菲亚说,自1978年第一支中国援赞医疗队进入赞比亚以来,500多名中国医疗队员挽救了成千上万赞比亚人的生命。赞比亚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赞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

马拉维妇女、儿童、残疾人与社会福利部长塞西莉亚·查扎马说,中国朋友真正把马拉维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中国医疗队的义诊是马中友好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医生就是天使,真心感谢他们!

跨越半个多世纪,一批批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非洲大地,同当地民众结下深厚友谊,成为受援国患者眼中最受欢迎的人。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感动着非洲大地,在非洲人民心中树起中非友谊的不朽丰碑。(参与记者:吴长伟、张改萍、彭立军、邢建桥、马意翀、李斯博、杨孟曦)(完)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