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照顾”中国学生?利物浦大学中文标“舞弊”被控歧视(3)

2019-01-21 15:30:04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易造成“舞弊”误会的行为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这场风波发酵期间,无论是国外的推特、还是国内的微博,也都有不少声音批评确有个别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存在“劣迹”,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比如有微博用户留言称:“尊重并非凭空得来之物,得自己奋力争取。”

虽然利物浦大学此次行为有欠妥当,但中国留学生确实需要注意易被判定成“作弊”的行为,有时甚至可能并非学生主观作弊。有中国留学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最常见的一种“误会”就是拿同一作业用于几门课,“这在有些学校可能被允许,但另一些学校就对‘一鸡多吃’严格禁止”。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没有标明引用来源。“有时老师还会鼓励多引用,让学生在写文章时达到大量阅读、学习的目的。”但一些学生常常出于偷懒的心态,或者因不仔细忘记注明来源,结果造成作弊嫌疑。

如何避免被误会“作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光涉及学生个人品质,也涉及到教育体系的评价方法。比如SAT考试曾几次判定中国考生作弊,并非在考场上抓住,而是通过试卷对比,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雷同。而这种情况可能出于中国学生在备考期间的“题海战术”,平时反复练习试题形成惯性,最后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出现雷同。

储朝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避免发生类似误会,首先要改变中国学生和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不要纠结于“标准答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和体验推出结论。同时,应该尽可能改善学校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剔除有可能导致对方误解的因素,缩小中外评价学生的差距。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鹿文】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